鲁艺音乐系改名为什么?

鲁艺音乐系改名为什么?,第1张

鲁艺音乐系改名为什么?

抗日战争胜利后,鲁艺音乐系随学院转赴东北,先在哈尔滨改称为东北大学鲁迅文艺学院音乐系,不久又根据革命战争形势的需要,先后改建为鲁迅文艺工作团、鲁艺音乐工作团、东北鲁迅文艺学院音乐部等机构。1949年秋,吕骥、李焕之、李元庆等带领部分师生合并入中央音乐学院;马可等人合并入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留在沈阳的东北鲁艺音乐部于1953年改建为东北音乐专科学校。

补充资料:

鲁迅艺术学院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培养抗战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而创办的一所综合性文学艺术学校,1940年后更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 旧址位于延安城东北5公里桥儿沟,一座中世纪城堡式样的大礼堂,每到新年之际这里都举办稀奇迷人的化妆舞会。现保存有天主教堂一座和石窑洞数十孔。属1961年国务院颁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鲁艺初期设戏剧、音乐、美术3个系,后增设文学系。各系除设置专业课外,以政治理论和文艺理论为共同必修课。各专业的学制最初规定为6个月。1940~1941年期间,学校加强专业化学习,各系一律延长为3年(实习除外),并且注意提高教学质量。为了紧密联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实际,鲁艺设有文艺工作团、实验剧团、歌舞团、美术工作团以及其他科研组织。鲁艺当时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家、艺术家和有志于文艺事业的革命青年。曾在鲁艺任教的著名文学艺术家有茅盾、冼星海、艾青、何其芳、陈荒煤、齐燕铭、张庚、吕骥、周立波、王朝闻、严文井等。各系研究室和附属剧团也集中了一批著名文艺工作者,如王大化、袁文殊、华君武、孙犁、鲁藜、严辰等。

抗日战争时期,鲁艺贯彻执行党中央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和文艺方针,把学习与创作实践结合起来,成为学习、研究、实践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和贯彻中国共产党文艺方针的一个重要基地,培养了一大批党的抗战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在1938年4月至1945年11月七年半的时间里,鲁艺共开办了文学系四届,戏剧、音乐、美术系各五届,培养学生685人,其中文学系197人,戏剧系179人,音乐系192人,美术系147人。穆青、贺敬之、冯牧、李焕之、郑律成、刘炽、莫耶、王昆、成荫、罗工柳、李波、时乐蒙、于蓝、秦兆阳、黄钢、康濯等文学家、艺术家、记者均为鲁艺学员。鲁艺还创作了诸如歌剧《白毛女》、歌曲《南泥湾》《黄河大合唱》等一大批在抗日战争时期极富影响力的作品,活跃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文化生活,振奋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对中国现代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6832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4
下一篇 2022-10-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