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大现在是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培养抗日干部而设立的学校。其前身为红军大学。1936年6月在陕西瓦窑堡成立,不久后迁往陕西保安。最初名为中国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1月,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校址迁往陕西延安。学校成立时,林彪任校长,刘伯承任副校长,毛泽东任教育委员会主席,罗瑞卿任教育长,刘亚楼任训练部长,杨至成任校务部长。抗大的学员以部队中的红军干部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为主。学校坚持“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以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以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为特色的教育内容,培养抗日干部。1939年,抗大总校迁往晋冀豫边区,并在各主要根据地先后创办12所分校。1943年,总校迁回陕西绥德。1945年8月,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结束。
补充资料:
抗大一分校创办于1938年冬,1945年抗战胜利后结束,历时七年。在12所分校中创办最早、历史最长、培养干部最多。转战华北、华中、艰苦卓绝、成绩显著。1938年冬,抗战向相持阶段过渡。为适应战争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抗大组织两个分校深入敌后根据地,执行培养八路军、新四军及抗日游击队军政干部的任务。一分校由原抗大第三、四、五、六大队部分人员组成,何长工任校长,周纯全任副校长、黄欧东任政治部主任,韦国清任训练部长。1939年11月第六期刚开学,便按党中央和总校指示,离开山西太南,挺进山东敌后办学。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冲破道道封锁线,于1940年1月胜利到达鲁中区沂水县南部的孙祖、张庄一带预定目的地。由于处于敌后游击环境,学校流动性大,组织变动频繁,参加战斗多成为一分校办学的突出特点。1940年6月,中共山东分局决定,一分校划归山东军政委员会领导,由周纯全、李培南分任校长、政委。原在鲁南滕县山区的一一五师教导大队奉命划归抗大一分校兼管,改为一分校第一校。原在鲁西地区活动的抗日军政干校,亦于1940年冬奉命归属一分校兼管,改为一分校第二校。胶东支校则改为第三校。1940年底至1941年初,抗大第七期,也是第一分校第三期陆续开学。本期第二大队为建国大队,专门训练地方政权干部,四个月毕业;第三大队为特科大队,训练工兵、炮兵、机q,防化、测绘等专业干部,六个月毕业;第五大队为普通科,训练连、排军事、政治干部,四个月毕业。全校共20个队、2524人,此间李培南升任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同年初,总校派出的山东特遣大队共45名干部到达山东,加强了一分校的干部力量,特遣大队长聂凤智调往胶东第三校任校长。1942年2月,一分校第4期开学。1947年3月一分校第五期开学。为了更适应战斗环境需要,进一步精简缩编。分校本部改为山东军区教导一团,袁仲贤任团长、梁必业任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孙继先任副团长,李梓斌任副教育长。胶东的第三校改为第二团、蔡正国任团长,刘浩天任政治委员。本期1944年3月毕业。1944年6月第六期开学,于1945年5月毕业。1945年2月,一分校第二期在鲁南费城县城开学,不久,抗战胜利,一分校即奉命挺进东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