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清华大学(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简称清大,始建于1911年,位于台湾省新竹市,中国顶尖级研究型大学,是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中欧商校联盟,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成员高校。
台湾清华大学的前身为1911年在北京设立的清华学堂,1925年设立大学部,在抗日战争期间,西迁至云南昆明,与当时的国立北京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合组成西南联合大学。解放战争之后,清华大学一分为二,北京的清华大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接管,成为了现在的清华大学;清华大学1955年得以在台湾省新竹市复校,成为了现在的台湾清华大学。台湾清华与北京清华更有“一笔写不出两个清华”的说法。台湾清华大学首设台湾清华大学原子科学研究所,1964年恢复大学部。2016年11月1日台湾新竹教育大学并入台湾清华大学。北京清华大学与新竹清华大学现双方合作MOOC课程、学术访问制度及双联学位课程,并与厦门市三方共建“清华海峡研究院”,促进两岸学术及文化交流。
台湾清华大学共设有人文社会、理工、原子科学、生命科学、电机资讯、科技管理等10个教学院部。学校现有专任教师830人,兼任教师571人,职技人员782人。现有在校生16678人,其中学士班6601人,硕士班4914人,博士班1563人。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其中包括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原今日头条副总裁马维英,香港科技大学第四任校长史维等一大批杰出校友。
材料补充:
台湾清华大学和北京清华大学的关系:
众所周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我国顶尖学府清华大学的校训,但在我国的台湾,有一所大学竟与北京清华大学的校训一模一样,不仅如此,校名也毫无二致,这所大学就是与北京清华大学同根同源的国立清华大学。新中国成立后,清华大学分为两支,由当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台湾复校。而说到清华大学的历史,还要从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开始,当年美国的赔款部分退还于中国,即“庚子退款”,主要用于建立留美预备学校,这就是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这笔基金一直用于清华大学的建设,动用资金必须要经过清华校长等同意。
解放初期,梅贻琦为保护“庚子退款”离开北平,定居纽约。虽然梅校长身在美国,却一直心系清华,建国初期,清华大学的文理法被并入北京大学,这一举措无疑击退了梅校长的信心,于是便在台湾新竹市复校。
抛开那段沉重的历史不谈,如今的国立清华大学已经培养出众多优秀学子,其中最知名的校友当属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选哲。走进清华大学,浓郁的文士之风扑面而来,茵茵绿草伴着清风和唱着春天的旋律,顿时只觉阳光和煦、宁心自然。虽然与北京清华大学同为知名的高等学府,但国立清华大学的规模相对要小一些,校舍教学楼之类的建筑还算比较新,很难感受到百年名校的厚重感。
沿袭了清华大学的温润学风,国立清华的宿舍皆以“斋”为名,例如明斋、新斋、善斋、静斋、平斋等,而这些名称则取自中国传统名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有老学究的韵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