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小品、

关于端午节的小品、,第1张

关于端午节的小品、 旁白:随着粽子被摆上了大小超市的柜台,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就要到来了。而这几天,有关端午节可能会被韩国申报为该国文化遗产的传闻,引起了不少市民的热议,那么,端午节到底是怎么起源的?韩国又为什么要申报端午节为文化遗产呢?为此,记者进行了一番调查。
采访:北京师范大学民俗研究所副研究员 萧放
吴兵:萧老师,您给我讲一讲,中国的端午节,它的起源到底是什么时候?
萧放:如果说端午节,作为文献记载来看是在晋朝有一个人叫周处,他有一本书叫《风土记》。那么这本书里面第一次记载端午这个名字。当时那个时候没有记载防来我们所的龙舟竟渡这些东西没有。
吴兵:大概有多长时间?
萧放:大概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吧应该说。
吴兵:就说我们的端午节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了。
萧放:如果说要是不是说大概的说法两千年差不多。
吴兵:那您觉得韩国的端午祭,江陵的端午祭跟我们的端午节有没有必然的联系之间?
萧放:如果说要说联系,那肯定是有联系的。因为以前东亚这个文化,整个就说东亚大陆和朝鲜半岛,这个文化有它一个相关性,就在很早以前,它的历史和文化是连在一块的,所以它就是包括它的居民,包括它的一些制度的包括它的一些习俗都有关系。有关系。
解说:端午节作为我国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传统节日,早在很多年前就传入周边国家,成了亚洲各地、各民族共同庆祝的盛大节日。尤其是作为中国近邻的韩国,早就把端午节作为一个传统的节日,此次韩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的是江陵端午祭,更具有韩国地方特色。
采访: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636f70797a6431333332623964程办公室主任 王锦强
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办公室主任 王锦强:韩国的端午节他们过端午节也很有传统,但是从中国引进的,或者是中国的端午节,对东南亚国家,对东亚国家的影响,他们从1961年就开始对无形财产进行保护。那么1967年,把这个端午节作为节日进行保护。那么从六十年代末开始,韩国人的端午节每年有上百万人参加,据说。所以它的影响在韩国很大。
解说:在韩国江陵地区,农历五月初五举行的“江陵端午祭”其实更像是韩国青年男女的节日,在这一天里,年轻男女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之情。
采访:韩国留学生
吴兵:在韩国有没有这个端午节这个节日?
韩国留学生:有。
吴兵:有,是吧?通常你们是怎么过的?
韩国留学生:端午节属于韩国三大节日之一的。
吴兵:传统节日。
韩国留学生:对,但是那个端午节的时候,我们不会放假,不会休息,只是过有一些活动,吃东西,米糕之类的东西。比较传统的。不知道中国有没有,不好翻译。
吴兵:还有什么
韩国留学生:长发。用菖蒲水洗头发。
另一位韩国留学生:洗头发。
吴兵:洗头发,还有摔跤。
韩国留学生:摔跤也有、打秋千
采访
韩国访问学者 高仲守:我觉得那个中国是从古代就很有影响力的国家,所以好多方面就从中国那个传到韩国的,挺多。比如说那个祭祀的方面,也是从中国过来的。可是韩国慢慢那个改变了从古代到现在也是一样,保留下来的。
解说:尽管端午节最初起源于中国,但是韩国的端午祭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形成了自身的民族文化习俗,因此,韩国有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我们无可厚非。
采访:北京师范大学民俗研究所副研究员 萧放
吴兵:那现在就是很多媒体在炒这个,也可以说很多媒体在争论这个,韩国江陵这个地区要把端午祭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对这件事,我们应该怎么理性的看?
研究员:我觉得这个事情,本来说应该说没有多大的事情。因为韩国江陵这个地方,它对端午节祭祀的仪式保存得比较完整,每年有很多万人参加这个活动。有传统,而且他们是在一九六七年就做国家的一个无形文化资产。在保护,那么他,它重视这个东西,是无可厚非的。
旁白:据专家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和品牌的注册不同,具有‘共享性’,不存在抢注之说,也就是说,我们同样可以申报自己的端午节为世界文化遗产,因此,面对端午节事件,许多市民的反映很平和。
街头市民反馈意见
1:从这个世界遗产,因为它是人类共享的东西,共享的东西也不是任何国家,任何国度在这方面予以保护,或者说搜集的吧,都是对人类有非常大的贡献。
2:我觉得因为现在有那种全球化的趋势嘛,这种节日的东西,比如说现在我们也过什么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就说别人也可以过我们这种节日。
3:我觉得是一件好事吧。世界遗产,毕竟申请得越多,它以后保护的也越多对子孙后代留下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因为现在随着环境的污染和人为的破坏,留下的东西越来越少了。多留下一些毕竟比少留下一点要强得多吧。
解说:世界各国都有责任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遗产,因此韩国方面就端午节‘申遗’并不是件坏事。但是,作为端午节的发源地,这一事件也让我们开始反思。
采访: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办公室主任 王锦强
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办公室主任 王锦强:从我个人认为,韩国申报这个端午节文化遗产,他的可行性成功的概率有多大不好说,但是从这个事件本身,我觉得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我们在这个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做了什么,我们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二十年立法,还没有出台。二十年还没有出台。那么尽管有在学术上,保护的手段上,方法上需要进行论证、研究,但是保护的行为本身我们做得不够。
旁白:不可讳言,如今,整个中国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如今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很多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文化正在逐渐消失,使得人们对于传统的节日越来越淡漠,象端午节,人们只记得吃粽子。
采访:稻香村集团副总经理 池向东
稻香村集团副总经理 池向东:粽子这个产品呢,我们基本上常年生产,拿现在吧,大体上每天要产销一万多个,真正的产销高峰在端午节前十来天的时间里面,从端午节往前推一个礼拜左右吧,大体上我们要生产和供应市场二万多个粽子,尽管这个大的量,到最后还是有点供不应求。
吴兵:月饼节,粽子节,这些都是咱们的传统节日,那么您觉得到了这些节日,光吃吃粽子,吃吃月饼就可以了吗?
稻香村集团副总经理 池向东:我觉得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吧,和节日商品是联系懂得比较密切的,但是我觉得,作为整个节日的内涵,不应该仅仅是一种食品,好多没有食品不行,但是光有这些食品我觉得还是比较单薄一点。
吴兵:现在有一个现象,尤其是我们的一些年轻人,如果提起情人节、圣诞节,大家一到节日都纷纷上街买花,或者是和朋友一起来过圣诞节,很隆重。但通常,我们在过中秋节或者是端午节,类似这样的民俗节日的时候,显得却很冷清,也就是吃吃饭而已,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我们对我们自己的传统一些民俗的一些节日,已经有些淡化?
专家点评
专家:应该说,这若干年来吧,特别是文化革命一个破四旧的破坏,就说对传统文化的一个实际中断,是影响非常大的。好像我们老百姓对这个东西感觉不到节日的一些气氛。节日的很多很好的一些文化的要素被省略掉了。很多的活动不让做了。最后就成了一个就只是吃粽子,中秋节只吃月饼。重阳节还什么都不吃了。那这样的话,等于说节日成为空的东西,它就没有这个现实的感受。
解说:因此,这次“端午节”事件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不能忽略我国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护工作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要拿出实际行动来。为了不再让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目前我国也已经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节日民俗文化遗产的“申遗”保护工作。为了加强人们的民俗文化意识,专家们还提出了许多可 *** 作办法。
采访:北京师范大学民俗研究所副研究员 萧放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研究所副研究员 萧放:前一段时间,在“两会”期间,有代表,政协有代表,人大有代表都提出要把这个传统节日,重要的传统节日作为假日来规定,我觉得这个提案是非常好的。因为我们的清明节,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端午节,端午节,中秋节都应该适当地假日来保证它,让大家在忙碌的工作中停下来去跟我们的传统接近。去把我们过去的好的东西展示给我们年轻人,让他们感觉到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
解说:为了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捍卫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丰富性,有关部门已经加大了保护力度,文化部出台了《关于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意见》,公布了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试点。(附名单)财政部正式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列入预算项目,2003年投入5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2004年又投入2000万元,用于支持试点工作的开展。
采访: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办公室主任 王锦强
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办公室主任 王锦强:保护我们的民间文化,可以说是一个综合的现代社会,应该说是综合的一个一整套的办法,那么国家的、社会的,形成一个普遍全国性保护网络,保护体系,一整套的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我们应该就是说学习,包括西方,亚洲其它国家,比如日本,包括韩国,在某些方面做的保护好的经验和办法,同时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对我们的民间文化进行这个立体的、多维的保护和抢救。
吴兵:目前我国已制订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并已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我们相信这部法律将为濒危的中国方言、服饰、戏曲、民俗文化等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法律上的依据。我国的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也将越作越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6950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5
下一篇 2022-10-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