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的密度,决定着玉米的产量,这话没错。
但究竟是种得稀的高产?还是种得密的高产呢?这就是学问了。
因为过密不仅不高产,反倒是易生病而减少,过稀玉米长势好,但田地未能有效利用也达不到高产目的,所以过密与过稀都是不行的,稀密度合适最好!那么,种植玉米的行距、株距多少为最好呢?严格讲,这与玉米品种有关,因为玉米品种不同,植株高度、展叶幅度是不同的。
我们种植玉米最重要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考虑通风问题,每种玉米的植株高度、展叶幅度决定了玉米植株之间的距离,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说到此处就该明白了,玉米植株高度的多少、展叶幅度的多少,是决定行距、株距的主要指标。
我们所种植玉米的植株高度与展叶幅度为多少呢?一般玉米植株高度为100~300厘米之间,即矮杆为100厘米左右、中杆为200厘米左右、高杆为300厘米左右。
玉米展叶幅度最大值在50~80厘米之间,即玉米叶片长度的最大值,短者50厘米左右,中者65厘米左右,长者80厘米左右。
一株玉米一般有13~19片叶子,宽度10~15厘米,宽度对行距株距几乎没什么影响,主要是叶片长度对行距、株距有一定影响。
当然,相对植株高度的影响而言,叶片的影响力度也不是很大的,甚至有人将其忽略不计。
但客观讲,叶片长度的影响肯定是有的,只是叶片长度多与高度有关。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计算行距、株距时就将叶片长度给忽略了,只论植株高度。
玉米植株高度与行距株距是近乎于正比的关系,即植株越高,行距株距越大,植株越矮,行距株距越小。
无论南北东西,人们在种植玉米时都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值,在确保玉米田地通风流畅以及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土地的情况下,行距一般在50~70厘米之间,即植株高者控制在70厘米左右,矮者控制在50厘米左右。
而株距呢,一般在25~40厘米之间,即高者控制在40厘米左右,矮者控制在25厘米左右。
所以说,玉米需高产,是种植密者好?还是种植稀者好?这与品种有关。
当植株高者种植稀点,当植株矮者种植密点。
必须确保田地通风流畅才能高产,否则会因密度过密而通风不畅,导致玉米病害多,产量不高;或因密度过稀,导致产能发挥不出最佳,产量也不高。
只是合适密度,才是最高产能的选择。
玉米的密度决定产量,究竟是密的高产还是稀的高产?玉米要高产,肯定是密植比稀植产量高,理由如下:1、数据支撑:目前我国玉米种植密度每亩在4000-5000株居多,最高亩产不到1700公斤,让我们看下美国玉米高产竞赛产量跟种植密度的关系。
①、2010年,种植密度6672株,亩产1541.8公斤;②、2011年,种植密度7232株,亩产1795.2公斤;③、2012年,种植密度6359株,亩产1608.4公斤;④、2013年,种植密度8237株,亩产1903.9公斤;⑤、2013年,种植密度8237株,亩产1903.9公斤;⑥、2019年,种植密度记不清,好像9000以上,亩产2576.5公斤;2、国家玉米高产推广技术是“一增四改”:增是增加种植密度;其中一个改变是改种耐密品种。
结语:综上所述,玉米在密植情况下配合适当水肥管理及农艺措施,产量是远远超越稀植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