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是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宣帝时,为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以因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因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
2.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北)。除兰台令史,迁为郎,典校秘书,潜心二十余年,修成《汉书》,当世重之,迁玄武司马,撰《白虎通德论》,征匈奴为中护军,兵败受牵连,死狱中,善辞赋,有《两都赋》等。
明帝时,曾任兰台令史(中央档案典籍管理员),秩俸为二千石,与陈宗、尹敏、孟异共同撰成《世祖本纪》,升迁为郎,负责校定秘书。班固开创正史地理志的先例,开创政区地理志的体例,开沿革地理之始,记录大量自然和人文地理资料,保存宝贵的边疆地理资料。总之,班固在沿革地理学的开创和地理资料的保存方面都是卓有成就的,他是中国封建社会颇有影响的历史地理学家。
3.梁启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欧游归来之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研究重点为先秦诸子、清代学术、史学和佛学。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指导范围为“诸子”、“中国佛学史”、“宋元明学术史”、“清代学术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史”、“中国史”、“史学研究法”、“儒家哲学”、“东西交流史”等。这期间著有《清代学术概论》《墨子学案》《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情圣杜甫》《屈原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文化史》《变法通议》等。
4.汪长炳,字文焕。湖北汉川人。1926年毕业于武昌华中大学文化图书科。193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科。193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硕士学位。曾任武昌文化图书馆学专科学校教务主任、苏州社会教育学院教授兼图书馆博物馆学位系主任。建国后,历任无锡文教学院图书馆主任,苏州图书馆副馆长,南京图书馆副馆长、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江苏省图书馆学会理事长。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5.钱亚新(1903.12.23-1990.1.17)我国著名图书馆学家、目录学家、教育家。江苏宜兴人。1928年毕业于武昌华中大学文华图书科。先后任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图书馆及湖南大学图书馆主任、苏州社会教育学院教授等职。建国后,历任南京图书馆阅览部、采编部主任、代理馆长、《江苏图书馆学报》主编、研究员等职。
钱亚新在图书馆学、目录学、文献分类学、索引法、汉字排检法、校勘学等方面都有研究,尤其着重于中国目录学研究,著述颇丰,著有《索引和索引法》(1930年)、《郑樵〈校雠略〉研究》(1948年)、《浙东三祁藏书和学术研究》(1981年),译有《图书分类法》(1942年),编有《太平御览索引》(1934年),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6.刘国钧。中国图书馆学家。字衡如。1899年11月15日生于江苏江宁府(今南京市)。1920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哲学系后留校图书馆工作。1922年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留学,曾加修了图书馆学课程。192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金陵大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北平图书馆编纂部主任,西北图书馆馆长等职。1929~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部主任,主编《图书馆学季刊》。1930年回金陵大学先后任教授兼图书馆馆长、文学院院长等职。1937年随金陵大学内迁成都。1943年去兰州,任西北图书馆筹备主任,1944年任馆长,1949年任顾问。1951年到北京,先后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教授、系主任。并兼任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图书馆顾问等。1958年起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主任。1979年被推选为中国图书馆学会名誉理事。1980年6月27日刘国钧因病逝世于北京。刘国钧长期从事图书馆工作和图书馆学教学研究工作。他在图书馆学研究上,十分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趋势。他的许多研究成果,如图书分类、图书编目、图书馆自动化技术等,都对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建设和发展起着推动作用。著有《中国图书分类法》、《图书馆学要旨》、《图书馆目录》、《中国书史简编》、《刘国钧图书馆学论文选集》等。
7.洪有丰,字范五,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奠基人。1892年生于安徽省绩溪县,早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后,任金大图书馆主任。1919年他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国书馆学院攻读图书馆学。1921年获纽约州立图书馆学院学士学位,学习期间兼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中文编目部工作。首任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图书馆馆长,直至1952年院系调整止,除1927-1935年曾到清华大学任图书馆馆长外,一直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的图书馆馆长,并任图书馆学教授,为学校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立下了重大功勋。
8.蔡元培。1917年,蔡元培先生任北京大学校长,不仅开创了北京大学历史上思想自由、学术繁荣的黄金时代,而且对北大图书馆的发展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蔡元培先生一直把办好图书馆作为整个教育事业的一部分,他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提出筹措款项,多购新书的主张,同时积极动员社会捐书,并为建筑新馆奔走募捐。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此项计划未能实现,但蔡校长的首倡之功不可埋没。蔡元培校长对北大图书馆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于1918年聘任李大钊为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
9.李大钊。1918年,李大钊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李大钊是北京大学图书馆历史上具有开创和革新精神的图书馆馆长,在他主持图书馆工作的四年中,对图书馆进行整顿和改革,建立发展规划、完善规章制度;积极配合教学改革;调整图书馆机构和工作人员队伍;加强和改善读者服务工作;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图书馆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提出“兼容互需”的藏书建设方针,积极引进新思想书籍,使北大图书馆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新文化的重要基地。在李大钊的领导下,北大图书馆逐步发展成为国内领先、具有重大影响的大学图书馆。
10.袁同礼。1923年,袁同礼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他是国内图书馆界第一批具有现代图书馆学知识背景的专才,在任北大图书馆主任三年期间,他积极采用西方新式管理方法,组织人员清理大量积压的西文书刊,编辑馆藏书本式目录,使北大图书馆在艰苦的条件下能够维持局面,并有所发展。
11.马衡。1929年,马衡任图书馆主任,邀请武昌文华大学图书馆专科的高年级学生帮助整理积压西文书籍,公布新拟定的《图书馆借书规则》,整顿读者借阅混乱的状况,同时组织出版《北大图书部月刊》,这是北大图书馆历史上第一次出版月刊。
12.蒋梦麟。1930年,蒋梦麟任北京大学校长,他非常重视图书馆建设,在他的主持下,图书馆的地位得到提升,成为校长直接领导的机构,并专门成立了校图书委员会,规定以全校经费的五分之一作为图书仪器经费,同时准备筹集资金兴建新馆。1935年,新馆建成后,蒋梦麟校长亲自担任图书馆馆长,对图书馆的繁荣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13.毛准。1931年,毛准任图书馆馆长,他曾两任图书馆馆长,是1949年前北京大学图书馆历史上任职较长的馆长之一,也是对北大图书馆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馆长之一。毛准任馆长后,首先顺利完成新馆建成前松公府临时馆舍的搬迁,同时积极开展新馆建设工作。毛准主持松公府馆舍期间,修订各种规章制度,读者服务工作有很大改善,藏书得到较快增长,着手建立完善的卡片式目录体系,编制各种书目,在《北京大学周刊》上开辟《图书馆副刊》,作为对读者宣传的主要刊物。1946年,毛准再次担任北大图书馆馆长,直至1949年。此间北大图书馆藏书增长迅速,成为国内仅次于北平图书馆的第二大图书馆,编目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开馆时间和总阅览量636f70797a6431333264633535有很大的增加。
14.严文郁。1935年新馆建成后,严文郁任图书馆主任。严文郁早年毕业于武昌文华学校图书馆专科,曾赴海外图书馆工作,抗战期间曾任西南联大图书馆主任。严文郁主持图书馆工作期间,经费充裕稳定,藏书发展较快,积极改革和调整图书馆组织机构,改进编目制度,完成了反映全部馆藏的卡片目录体系,改进图书采访方法,加强读者服务工作,使北京大学图书馆在此时期各项工作得到很好的发展,成为北京大学图书馆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之一。
15.胡适。1946年,胡适任北京大学校长,胡适一直关心支持图书馆事业,任校长后,亲自过问图书馆事务,以英美模式为指导,对北大图书馆的发展起到重要的积极影响。
16.向达。1949年,向达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成为北平解放后的第一任馆长。他首先建立由馆内外人员组成的馆务会议,作为过渡管理机构。在1952年院系调整,在他的主持下,顺利完成迁入燕京大学图书馆馆舍、燕京大学图书馆藏书的并入以及与其他院校的藏书调入调出,同时组成了新的图书馆领导机构和人员队伍。作为历史学家,向达非常注重中国传统文献的收藏,在任期间收购了一些珍贵古籍文献,如从隆福寺、琉璃厂等地访求了一批敦煌卷子,成为北大图书馆相关收藏的基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