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学进入大学,对大学生来讲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他们一旦跨入校门,所面临的是一个非常新奇、但又非常陌生的环境。这种环境酌变迁,使许多大学生面临一个适应与调整的问题。
新入学的大学生对环境的不适应是非常明显的。新的学习生活要求大学生学习上的自主,生活上的自立,思想上的自律。而这些与中学完全不同。他们缺乏新的学习生活的经
验.缺少必要的心理准备,环境的变化给他们适应新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困难。
就变化的内容而言,新的人际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更是巨大。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一直生活在自己所熟悉的同学和亲人身边,人际关系相对稳定。而一旦进入大学,就面临一个重新认识别人,确立人际关系的过程。同时,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对大学中自己地位发生变化的适应过程。在中学他们往往是学习的尖子,是佼佼者,有很强的优越感,并已习惯了这种地位。但是大学里人才济济,许多学生失去了拔尖的地位,变成了很普通的学生,使不少学生产生。平庸感”。这种情况需要他们很长一段时间的心理调整过程。
环境的巨大变化,再加之许多学生缺乏心理准备,使许多大学生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心理困扰。如果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将会严重影响到他们以后的适应与心理健康。
二、青春期的不适应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中、后期,处在心理逐步定向成熟、完善的过程当中,而他们首先更要面对的是青春期初期遗留下来,由于各种原因未能解决的许多心理问题。
首先,在青春期开始时,也就是在中学时,生理上的变化,给他们带来许多心理困扰。许多大学生在中学时,比如女孩子的第一次月经,男孩子的夜遗精,都使他们极为敏感,然而那时却往往不知如何处理,心理上产生了从未有过的一些令人担忧的体验。他们不敢同自己的父母讲,也不敢同别人交流,许多人会觉得很害羞、丢人,变得压抑,并一直把这种情绪带到大学。
那时,他们还非常关注自我形象,比如自己的长相、身材、高矮、口才等,若他们感到自己不符合理想标准,就会产生强烈的自我否定,变得自卑。而这些消极的自我认识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疏导,进入大学以后仍会影响到他们的自我认同。特别是已很脆弱的自信心在其他强手如林、风度朗翩翩的大学生面前,更是自惭形愧,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严重的心理压力。
其次,随着青春期开始,人的性意识随之产生。在中学时他们开始关注异性,并希望引起异性的注意,也渴望与异性交往7a64e78988e69d8331333264633565,给异性留下较好的印象。但他们往往不知如何与异性保持正常的接触,发展正常的异性间的友谊,反而自我封闭,使正常的心理需求本能得到满足。加之家庭、学校、社会舆论对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极为敏感,高考的学习压力使他们不敢有半点分心,从而造成他们面临的问题被压抑下来。而进入大学以后,他们自感压力减轻,被压抑的渴望又滋生出来,而且表现得更为强烈,导致着各种心理困惑及问题的产生。
青春期的不适应,还表现在大学生离开家庭,从家庭之外建立成熟的情感联系还缺乏一定的经验,以前对家庭的过于依赖,使他们在新的大学生活中面临各种挑战时,缺乏有效的支持系统,容易产生各种不良情绪和较大的心理压力。
三、家庭环境与教育
家庭是人成长的重要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是否良好,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子女的健康成长。从大学的心理咨询实践来看,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多与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
1.家庭环境气氛
家庭的环境气氛,对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据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从小生长在单调、贫乏的家庭环境中,其心理发展将受到阻碍,并且会抑制他们潜能的发挥。如有的家庭气氛过于沉默或严厉,孩子从不敢大声说话,自由说笑,或向父母表达自己的见解。他们进入大学后,往往也难以充分地表现自己、难以有较强的自信心去参与竞争,表现得过于抑郁。
反之,如果家庭中,父母经常发生争吵,甚至武力相处在这样一个没有爱、经常冲突的氛围中长大,有的大学生对人缺乏信任感,过于敏感、多疑,难以和同学、老师建立和谐、信任的人际关系。
2.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及教养方式
儿童早期与父母的关系以及父母对儿童的态度也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儿童如果在早期与父母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关系,对其以后的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如果儿童在早期不能与父母建立亲密的关系,或者由于父母离异过早与父母分离,都会对他们今后产生消极影响。大学生中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与父母存在对立关系,难以相容。
一些研究表明,在人的早期发展中,父母的爱、支持和鼓励容易使个体建立起对初始接触者的信任感。而这种信任感和安全感的建立保证了子女成年后与他人的顺利交往。反之,会难与他人进行正常的沟通,会缺乏安全感,形成一种孤独、无助的性格。因而容易在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障碍。
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也直接关系到人的健康成长。在中国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很高,特别是子女上大学成为他们的较高期望,并常采取的过分保护和过分严厉的教养方式,这使子女承担过重的心理压力,或过分依赖、或过分的自我谴责,难以客观地评价自己,恰当地面对学习与生活目标,有效地解决各种遇到的问题。
四、心理冲突
在现实生活当中,人常会存在多种动机,面临多种选择。如果这些动机彼此不相容,相互不可兼得,在选择上就容易出现心理冲突。心理冲突常给人以挫折感,对个体的直接影响就是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往往增加个体适应环境的困难,对生活和工作也产生不良的影响。如果冲突长期得不到解决,对个体的危害是非常大的。
冲突有各种类型,一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冲突,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1.趋避冲突.当同一个目标既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对人们有吸引力.同时又会给人们带来心理上的威胁,对人们有着某种伤害性的时候,人们趋近这一目标和逃避这一目标的动机会同时存在,并互相冲突。这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遭遇最多,而往往又是最难解决的。比如许多大学生渴望与异性交往,但又缺乏与异性交往的经验,特别是害怕如果主动与异性交往后被对方拒绝,自尊心受到伤害;还有部分学生想在大学期间修两门专业,可他们又担心这样自己会太紧张,精力不够,反而最后效果不好‘
2.双趋冲突。当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同时存在两个目标,并且两个目标对人们具有同样吸引力时,但又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使得二者不可兼得,必须放弃其中一个目标时.就会在心理上产生难以做出取舍的内在冲突。比如想多利用些时间进行学习,在大学期间争取考过六级英语;但又想多参加社会活动,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组织能力等,但时间与精力总是有限的。
3.双重趋避冲突。当同时有两个目标,人们面临两种选择时,每一种选择既可能有利于人们,但同时又会给人们带来不利,这便是双重趋避冲突。例如,有些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既想到国营企业认为比较稳定,各方面有一定保障,但收入偏低;又想去三资企业,收入比较高,但管理较严,也不太稳定。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心理冲突是经常发生的。象所学专业与自己兴趣的冲突,学习功课与社会工作的冲突,恋爱与专业学习的冲突,想积极的人际交往获得别人的尊重与封闭自己自我保护的冲突等。特别是当今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思想、各种文化的涌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的价值混乱,内心动荡不安,矛盾冲突加剧。
心理冲突是挫折的一个重要来源,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强烈的心理冲突会使人陷于无尽的困惑和苦闷之中。内心世界的各种根本的价值观之间的冲突,甚至可以引起人们的厌世、颓废和绝望,极大地消耗人的心理能量,使人的心理功能得不到发挥,从而影响人的心理健康。
五、个体素质
从大学生的个体素质来看,人格中的不良因素与心理障碍呈相关关系。也就是说一些特殊的人格待征,是导致心理障碍和精神病原因的内在因素之一。据湖北青年心理研究所心理咨询部对部分存在一定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进行的人格分析中发现,他们当中大部分的性格属于内向不稳定型,即他们的心理有一定的易损伤性相对生活事件的易感受性。其性格的缺陷表现为:内向、心胸狭窄、抑郁性高、神经质、多愁善感又难于表露、自卑感严重、自信心不强、对社会现实和所处环境难以适应、活动范围狭小。
再有,大学生虽然生理已成熟,但是心理上还正处在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当中。心理与生理成熟之间的落差,很容易导致心理失衡。大学生的心理还多不稳定,心理状态仍带有一定的幼稚性、依赖性和冲动性。加之,一些大学生生长较顺利,入学前多在比较优越的环境中长大,遇到的挫折少,心理承受能力低。一旦生活中遇到一定困难与挫折,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