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读书是怎样一种体验

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读书是怎样一种体验,第1张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读书是怎样一种体验 四川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被誉为西部第一学府。是由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所全国重点大学于1994年4月和2000年9月两次“强强合并”组建而成。原四川大学起始于1896年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原成都科技大学由1954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建立的成都工学院发展而来,与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为中国科学院直属三所高校;原华西医科大学的前身是1910年美国、英国、加拿大的基督教会组织在成都创办的华西协合大学。四川大学现任校党委书记杨泉明教授,校长谢和平院士。
四川大学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市区。学校设望江校区、华西校区和江安校区,占地面积705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308万平方米。校园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办学基础和以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校风“严谨、勤奋、求是、创新”为核心的川大精神。张澜、吴玉章曾任校长,朱德、杨尚昆、郭沫若、巴金、童第周、周太玄、刘承钊、冯友兰、朱光潜、李劼人、魏时珍、恽代英、王右木、江竹筠、柯召、张铨等,曾在此求学或传道授业。2001年评选的古今110位“四川文化名人”的近代50人中,有29人为川大校友;两院院士中50人为川大校友。
四川大学是国家布局在中国西部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学校设30个学科型学院,建有研究生院、海外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和网络教育学院。学科覆盖了文、理、工、医、经、管、法、史、哲、农、教等11个门类,有37个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共涵盖46个二级学科。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17个,位于全国并列第四位。66个部省级重点学科,27个一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权点,228个博士点,345个硕士点,8个专业学位点,121个本科专业,2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及课程教学基地(涵盖了中文、历史、哲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众多学科), 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学校围绕创建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的新奋斗目标,确立了“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现代大学办学新理念,探索建立了“以院系为管理重心,以教师为办学主体,以学生为育人中心”的管理运行新机制,进一步提出了造就“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人才培养新目标,形成了以“本科生教育为基础,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为重点,其他办学形式为补充”的办学新格局。目前在校本科以上全日制普通学生达5.63万余人,其中硕、博士生18293人,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835人。此外,学校还有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和网络教育学生。
四川大学现有教职工11100余人,其中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1人、特聘院士25人,文科杰出教授4人,理科杰出教授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及学科评议组成员17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4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5人和讲座教授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1人,教授(级)1176人,副教授(级)2192人。
四川大学是国家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及网上合作中心1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5个,“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8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3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7个(数学、生物学、生命科学、物理学、化学、基础医学等)列全国高校并列第三,国家级临床研究基地4个,医疗技术精湛的附属医院4所。学校在文学、史学、宗教学、数学、化学,材料、能源、化工、轻纺、计算机,生物学、口腔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等方面都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2006年,全校科研总经费达到7.5亿元,其中理工医科研经费超过7亿元,社科经费4587万元,2007年全校科研经费达到了8.5亿元;学校是全国高校6家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之一、全国10个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大学之一,学校科技园是国家最早批准的1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试点之一。
四川大学图书馆藏书699.75万册,校博物馆是国内高校仅有的综合性博物馆,珍藏文物4万余件。自然博物馆收藏动、植物标本60万余件(份)。建有校史展览馆。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学校建有校园网、分析测试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档案馆、国家外语考试、出国留学人员培训机构等,并主办了37种面向国内外发行的学术刊物,与42个国家和地区的130余所著名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
目前,四川大学正抓住创新型国家建设、新一轮高等教育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按照“科学发展,重点跨越,造就英才,引领社会”的指导方针,通过实施“科技跨越行动计划”、“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人才强校计划”、“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和“本科教学‘412’质量工程”等,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中国一流的研究型综合大学。
该校在2008年校友会大学排名中位第十名,在伊灵2008排名中排第八名,在武书连大学排名中位第十三名。
望江校区: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
邮政编码:610065
成都市九眼桥望江路29号
邮政编码:610064
华西校区:成都市人民南路三段17号
邮政编码:610041
江安校区:成都市双流县川大路
邮政编码:610207
编辑本段学科建设概况
四川大学是国家布局在中国西部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拥有27个一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权点,22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4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专业学位点,121个本科专业,2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覆盖了文、理、工、医、经、管、法、史、哲、农、教等11个门类。拥有37个国家重点学科,14个“十五”“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8个“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和3个“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66个部省级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1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及网上合作中心,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4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9个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及课程教学基地,3个国家级临床研究基地,学校还是教育部确定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学校组建了30个学科型学院,建有研究生院、海外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和网络教育学院。

在学科建设方面,四川大学实施了“学科跨越发展工程”,充分发挥多学科的综合优势,老牌学科实施重振雄威的“学科振兴计划”,优势学科实施瞄准世界前沿的“学科攀登计划”,新型交叉学科实施开拓创新的“学科发展计划”,坚持“优化结构、鼓励交叉、促进融合、重点建设、提高水平、形成特色”的建设方针,在巩固已有的37个国家重点学科和66个部省级重点学科的同时,紧紧抓住影响21世纪科技发展趋势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与新材料技术、新能源和环保技术等,大力发展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建设好“985工程”二期科技创新平台,鼓励和促进生物医学——纳米技术——材料科学——信息技术领域,资源——环境——工程领域,数学——物理——信息、数学——经济——管理领域,化学——化工——药学领域等的交叉融合,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尽快在1~2个学科领域实现重点突破,进入世界一流水平行列;加强“985工程”二期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鼓励和促进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社会,国际关系——民族学——社会学——区域经济等领域的交叉融合,实现重点跨越,以带动整体发展,同时大力加强法学、管理学、教育学等有条件的社会科学学科快速发展,加快文科整体前进步伐。在理工医科,在加强已有优势学科建设同时,努力提高对一些需求大、基础好的“中游学科”的投入支持力度,争取新增一批博、硕士点和专业学位点;通过实施“十五”“211工程”14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切实按照精选建设重点、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创新队伍、构筑学科基地、完善公共平台、造就拔尖人才、争取重大任务、创造标志成果、加强国际合作、提高管理水平等十个方面的要求,进一步促进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发展一批国家急需的、有前景的新兴、边缘和交叉学科,加速建成一批名、特、优学科和学科群,整体实力达到国内一流水平,部分学科的重点研究方向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从而构建起基础学科力量雄厚、应用学科前景广阔、交叉学科活跃强劲、新兴学科不断生长、基础与应用相互促进,文理工医多学科相互支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能够较好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趋势的、充满活力的、充分体现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内涵和特征的学科体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7304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5
下一篇 2022-10-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