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的环境

深圳大学的环境,第1张

深圳大学的环境 不错的 由于校园种植着大量的荔枝树,所以学校的又被称为“荔园”。校园风景极其漂亮,被称为中国最漂亮的十所校园之一。
教育部十分重视深圳大学的创办,选派原清华大学副校长、两院院士张维出任首任校长,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名校抽调一批名师担任系主任。学校积极开展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在实行聘任制、学分制、勤工俭学、后勤社会化等方面作出有益探索。1995年通过国家首批本科教学合格评价,199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7年实行学院制,明确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办学思路。2000年确立了从单纯教学型向教学与科研并重型转变的办学目标。2005年经批准成为工程专业硕士授权单位,新增2个工程专业硕士培养领域。2006年1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 授予单位,形成了从学士、硕士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
建校25年,深圳大学紧随深圳特区快速发展。
1995年,通过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合格评价。 199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硕士学位授权。
200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博士学位授权。
学校实行学院制。设有师范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传播学院、经济学院、财会学院(筹)、管理学院、法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物理科学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材料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光电工程学院、医学院、高尔夫学院(民办公助)、成人教育学院等24个学院;研究生部、体育教研部、社会科学教研部和留学生教学部等4个学部;图书馆、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体育场馆中心等3个教学辅助单位。
学校坚持本科立校。以本科教学为中心,适应本科教育大众化,树立并践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厚积薄发、经 世致用;办学以学生为本,育人以素质为本,素质以做人为本;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专业教育为主干,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精心锻造教学特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素质好、基础好、上手快、转型快的事业骨干。建设省级名牌专业9个(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建筑学、生物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法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省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近四年,在校本科生公开发表学术研究论文113 篇,其中,英文论文14篇,SCI收录9篇,EI收录15篇,ISTP收录6篇,CSSCI收录3篇;学生申请发明专利4项(其中1项已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2004~2006届学生考取研究生的人数分别是106人、162人、201人,逐年增加;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学校坚持学科兴校。建有12个省级重点学科(光学工程、政治经济学、国际法学、文艺学、传播学、光学、细胞生物学、材料物理与化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结构工程);1个教育部和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光电子器件与系统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ATR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智能信息处理研究室);1个科技部国家生化中心(深圳国家生化工程技术开发中心);7个深圳市重点实验室(深圳市激光工程重点实验室、深圳市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深圳市现代通信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深圳市土木工程耐久性重点实验室、深圳市微生物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深圳市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深圳市微纳光子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2个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1个深圳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深圳现代艺术与设计研究中心)。
学校坚持科研强校。建立以代表性成果为评价对象、以学术影响和社会贡献为评价标准的科研水平评价制度,设立政府奖后奖、学术创新奖、成果转化奖、重大项目奖。2003~2006年承担纵向科研项目615项,其中“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112 项,国防科研项目25项;承担横向科研项目818项。教师发表论文5787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019篇;出版专著224部、译著30 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广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2项。2005年实到科研经费6100万元,2006 年突破9000万元,其中横向课题经费超5000万元。
学校师资优秀。2006年8月,在编教职工1795人,专任教师1221人。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236人,副高职称456人;硕士学位 510人,博士学位464人,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38%。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44人,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4人,教育部各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6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6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2人,广东省教学名师1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2人。教师平均年龄40岁。学校特聘双聘院士6人。
教学科研设施优良。校园总面积144万平方米(2160亩),按2006年8月全日制在校生18348人计,生均占地78.48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59.62万平方米(另在建22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345499平方米,生均18.83平方米,其中教室110536平方米,实验室102565平方米(含教学实验室50450平方米),图书馆51589平方米,体育设施用房62542平方米,学生活动中心楼4128平方米,行政办公楼14139平方米;学生宿舍197639平方米,生均10.77平方米;学生餐厅等其他建筑物53105平方米。教室座位18511个,89.6% 的教室多媒体化。教学计算机5857台。每百名学生配备多媒体和语音座位98.89个、教学计算机31.92台。2006年12月,全校仪器设备总值 39999.88万元,按折合在校生数24584人计,生均16271元,其中教学实验设备10463.56万元,生均4256元。实习基地126个。图书馆藏书376万册,其中纸质图书250万册,生均102册。学校初步建成数字化校园,建有完备的校园网服务系统和校园一卡通身份识别、选课注册和货币支付系统,网络端口29861个,生均1.38个。
该校在《2007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7中国大学社会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七十一。
深圳大学——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
深圳大学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创办。建校26年,深圳大学实现了办学规模由建校规划4000人到实际在校生30000人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办学层次由学士、硕士到博士教育的三级提升,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学。
深圳大学现有后海、西丽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3.16平方公里。老校区1.44平方公里,坐落在深圳市南山后海湾,依山起伏,荔枝成林,花木繁荣,环境优美;新校区位于西丽大学城,1.72平方公里,现已开始动工兴建。
深圳大学拥有哲学、文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医学等9个学科门类57个本科专业,70个硕士点,3个博士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9个省级名牌专业。学校现有2259教职工,教师队伍具有“博士多、海归多、高职称多、年轻化”特点;专职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占78%,博士学位比例占55%,平均年龄41岁。有院士3人,特聘双聘院士7人。
学校践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厚积薄发、经世致用”的办学理念,以培养“素质好、基础好、上手快、转型快的事业骨干和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目标,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文艺、体育设施精良,是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有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
学校继续完善教学科研设施。图书馆藏书达426.8万册,建设了完备的校园网服务系统和校园一卡通身份识别、选课注册和货币支付系统,网络端口35000多个,初步建成新一代数字化校园。《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荣获“中国高校优秀期刊奖”和“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奖”。
学校同境外50多所高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在国内率先开办了与英美高校合作的“双校园、双语种、双文凭或单文凭”办学模式,联合培养“双校园”本科生累计2000余人,吸引了66个国家的留学生来深大求学,年度留学生达1500多人次。
学校形成了“视野开阔,注重实际,热衷创新,崇尚竞争”的人才培养特色,7万毕业生绝大多数扎根深圳,用人单位总体评价优良,办学满意度不断提高。涌现了马化腾、史玉柱、周海江等一批杰出人才。他们锐意进取,勇于探索,为深圳经济特区、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深圳大学坚持办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实行了一系列在全国有影响的改革举措。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深度完善学分制,探索本科教育的“双证合一”(毕业证和学位证),探索大学素质教育体系,探索因材施教、选拔优秀的教育方式,深化教学内容特别是公共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建立以代表性成果为评价对象、以学术影响和社会贡献为评价标准的科研水平评价模式。着眼现代大学制度,积极改善学校管理体制。从民主管理入手,建立人事工作教授委员会、计财工作教授委员会,确立人才招聘和资源分配的学术主导。启动以职员制、聘任制、内部工资制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加大后勤社会化力度,追求精致管理和精致服务;建设民主、和谐、充满学术自由、人文精神和青春活力的校园环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7364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5
下一篇 2022-10-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