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怎样用《大学》来解释修身?

请问怎样用《大学》来解释修身?,第1张

请问怎样用《大学》来解释修身? 大学之道与修身之道
大学之道,三纲八目
大学之道,就是《礼记 大学》中篇中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宋代的著名思想家朱熹将它们总结为“三纲领”、“八条目”,简称为三纲八目。
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明德
所谓明德,是指天所赋予人的、根植于人心中的人类本性,也就是人性。这是就整个人类而言,因而具有普遍性。而“明明德”,就是显明发挥出人类所普遍具有的德性,认识到这种德性,也就是认识到了人性中所具有的天道的本质。更明确的讲,“明德”是天所赋予人的本性,“明明德”是昭显并发挥这种本性的道德实践。(这种观点说明了,《大学》的确体现了持“性善论”的子思、孟子一派的观点。)
亲民、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其目的就是“亲民”。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体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德性,由此同样再去施之于人,施之于广大的生活世界,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拿我们NGO志愿者来做一个比方。大家之所以来到这个家园中奉献出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就是本自于内心中的“明德”,希望将自己的爱心、社会责任感释放出来,推己及人,让老百姓都能体认到这种奉献而去参与到这种实践中去,这就是“亲民”,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施之于最广大的空间,就是“止于至善”了。至善的确不容易达到,那么我们就必须不断的努力,努力的方向也就是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正己正人
把这样一种“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动态过程,放到整个儒学的理论结构中去考察,“明明德”就是正己,它的目的在于为自己树立起一个人生的价值尺度与道德标准,从而达到个体人格的自我完善。亲民是推己及人,就是《论语》中孔子所说的“立人”、“达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与“正人”(“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这样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就是由内到外,由个体到一般的过程。完成这种内外,主客的过程,也就接近和达到了“至善”。
所以,大学之道也体现了儒家核心价值观——“仁”的两个层次的要求。第一层次,“明明德”,做到“恕”的境界,也就是“正己”,“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层次,“亲民”,做到“忠”的境界,也就是“正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以,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通俗化了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内圣外王
大学之道还表现为一个程式,即所谓八条目。八条目是以修身为核心的道德实践过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包括在修身之中,属于明德的范畴。由修身而推己及人,就是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是儒家“内圣外王”之说的具体解释。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就是“内圣”。“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外王”。
大学之道不是空洞的道德理论,它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儒家的伦理原则落实到“人事”,即现实社会中。这表现了儒家干预生活、改造世界的基本精神。
至于我们这些现代人,对于“大学”的理解应首先切入的是“修身”之道。那么究竟如何“修身”呢?除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外,《中庸》里面有两段极为重要的文字: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人之所不见之处,依然自觉遵道而行,坚持原则)。”(慎独就是“诚其意”的体现。)
“故君子尊德性(理性)而道问学(前人的经验),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认识宏深)而道中庸(行动适度),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7397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6
下一篇 2022-10-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