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如何教育孩子的方法问题。
历史流传棍棒之下了出孝子是旧时代一种教育方式→打!社会发展到今天,这种孩子的教育方式还正确吗?答案肯定是否!少年儿童,其智力,性格,爱好也是多种表现存在,因人而异,究竟怎样教育才算正确?这个问题很深奥,只有幼教权威老师才能讲的清,我只能说说个人体会。
我出生于50年代,在管教子女方法上仍带有传统历史色彩,一劝,二说,三打。
初为人父无教子之经验加之工作繁忙,家里事无时间精力顾及,偶尔看到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说着说着就是巴掌!哭了之后还得给写个范文,告诉他应如何写,应侧重写些什么。
现在回想起来,真的很内疚,一心忙在事业工作,对他们除简单粗暴外,缺少了太多爱心与关照!那么现在回过头来看对孩子究竟怎样教育才是正确呢?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也是终生教师。
对孩子教育要因人而异,性格活泼开朗是优点,淘气聪明心里爱。
但这个淘气玩耍要有度,不能伤了孩子天真活泼的性格,过度管教不当会导致孩子本来朝气蓬勃变成郁郁闷闷,变成仰郁症。
但孩子的淘气要有个度,张口骂人,有的父母被孩子骂了,还开心大笑!至于对其它小朋友稍不高兴,非打既骂,父母非但不管教,还怒冲冲找人家评论理非,也是过度放纵。
要从幼时起,培养孩子正确人生价值观。
爱生活,爱劳动,遵重别人,讲礼貌,讲文明。
这一点,首先家长一定要自身做出榜样。
如果一个家庭夫妇整天打的不可开交,今天离婚,明天数天不归家,心理受伤最大的一定是孩子。
其实孩子有很多好习惯乃至成人后好的品质真的是可以从小培不养出来的。
我和儿子在教育子女方法上两重天,我不得不服,儿子管教子女胜我一筹!儿子是龙凤双胞胎。
今年五岁,从小儿子就灌输给孩子讲礼貌,遵重别人品德。
两个孩子同样大,打打闹闹,导致一个哭咧咧是常事。
发生这种情况,儿子夫妇会把另一个先动手的孩正在吃的爱食或正在玩的玩具夺下来,逼着他去给另一个哭的去认错,赔礼道欠之后在把食物玩具还给他俩共同玩。
每次视频,本来两个娃娃正在聚精会神看动画片,儿子会关掉电视让两个孩子先说爷爷奶奶好!有时还要求他俩每人给我们讲个故事或唱支儿歌后再去看电视。
每次视频结尾都要求两个孩子摆手说爷爷奶奶再见!这些平凡小事透露出他们对子女优良思想不是打骂,而是因势利导,循环渐进,培养孩子从小就养成优良品德,这种方法我自愧不如!如何培养孩子小时养成良好品德,是一门科学,家长如能以身做则对孩子诚而有信,从人就培养他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好的品德是什么,这关係到孩子成年之后的道德人品。
一棵小树长成栋梁,小树时必然要去枝去杈,否则就成不了材,我想孩子也应是如此吧!
谢谢朋友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
其实,农村常说“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意思是说这个孩子非常顽皮、难管,挺能造做的意思。
并不是说真能给把瓦揭下来。
这个问题,也让胡子想起了小时候的很多故事。
小时候,胡子也很能造做,如:把父亲的自行车链子弄断,做手qiang;做出来后,装上一根火柴杆儿,“叭”地一声就响了。
还有,把子dan壳后面下部,割一道口子,然后,插入爆竹引子,装上药,再把壳上面装上废dan头,放到一根梧桐杆子的空心里放……很危险。
上房揭瓦,还真有过这事,胡子邻居有个小孩就这样,上房堵别人家的烟囱、上房揭瓦掏鸟蛋。
当然,每一次人家找到门上,男孩的爸爸都要狠狠揍他一次。
这男孩就是典型的“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角色儿。
胡子认为,“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虽然觉得这样孩子有点可恨,但确实很有一些积极的意义—— 一方面,“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说明了那时候的孩子,确实有一个快乐的农村天地。
在这个天地里,孩子们个性得到了张扬。
聪明和机智,都通过这些淘气、顽皮得到了足够的发育。
这,就像现在的学前教育。
另外,那时候一些孩子造做,捣鼓出来的小发明,确实很令人叫绝。
这种创造,真的神奇。
这样的孩子,长大了,成为发明家一点不觉得奇怪。
另一方面,“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很鲜活地刻画了那时候父母管孩子的方式。
那时候,管孩子,就是一个字:打。
这种管法,现在看起来是体罚。
其实,也有积极意义。
小树,要剪掉小叉,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小孩,要懂道理,都是打出来的。
现在想想,那时候打孩子,也没听说把哪个打坏,越打越皮实。
还有,那个时候,孩子都是野蛮地生长,像荒野里的草,如果不打,还真是个麻烦。
当然,那时候家长大都没啥文化,真让说教,他也不会。
整天忙,也没时间去耐心教育。
打,也是唯一,或者无奈的办法。
再看看现在的孩子,即便农村孩子,也沉浸于溺爱之中。
或许,这种溺爱源于现在农村家长的文化,这样想,又让胡子生出了很多的不解:如果文化让人变得温柔,继而退化到对孩子的溺爱,最后的结果,恰又是弄丢了文化。
这的确值得深思。
许是一种巧合。
胡子看到这个题的那天,正在农村的朋友家。
端午假,朋友七岁的小孩在家里。
胡子被这个题吸引着,逗着朋友的小孩说:“走,咱俩上房揭瓦吧?”谁料,孩子一听,向后退缩了一下,说:“我可不敢。
”多么听话的孩子啊,胡子想着,内心雾似的升腾起一团浓重的悲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