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先生的文章《假期与知识生活的解放》主要说:学问没有止境,也就不宜有长时期的间断。办教育和创制假期的人的本意,不是让学生在这一个月或三个月之内完全停止学问工作,而是为了更灵活的做学问。因为学校的最大缺点,就是过于重视教材(我们现在的教育仍是如此,可见在这么多年来教育似乎一点长进也没有)。“一种课本,少则读半年,多则读一年”,使学生“无一刻不在字里行间寻生活”, 且不同学校,不同届的学生都使用着同样的教材,千篇一律,毫无个性而言,这让学生失去了自动研究的机会。其认为近代教育制度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学校就好似工厂,教室如车间,老师是工人,学生比做原料。这种“规模化生产”虽然有利于更多的人接受教育,却又出现了另外一些问题,其中主要是它不但不能照顾到每一个个体的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和特殊爱好,还可能把他们变成千人一面的工具。
因为如此,潘先生认为假期是每一个学生“解除痛苦回复自由的上好机会”。在假期中他要求大家要树立“在假期里,我便是我,而不是教师的学生”的信念,而后要选择一两个比较高明的求知方法。这就是说,同学们在假期一定要摆脱教师的阴影,去过一种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活。例如,在自然知识方面,可以做一次有目的的远足,从事地质的观察和生物标本的采集;在社会知识方面,可以找一个小题目,然后利用图书馆的资料进行研究。就如胡适在美国留学时,在漫长的假期里,他干了很多事,他的暑假生活丰富多彩,令人羡慕。其中有旅游、开会、交友、阅读、写作、打球、玩牌、逛公园、学拉丁文、演讲辩论、上暑期学校(包括学化学、演习题、做实验)等等。这与潘光旦的主张完全一致。
因为如此,创立现代教育制度的人们才在两个学期之间安排一个比较长的假期,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让学生们的个性和才华有一个成长发育的时间和天地,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某一方面;参加有益的活动,培养新的兴趣爱好。
所以我认为在假期又到来之际,希望大家能充分利用这一假期(属于我们自由学习的假期),读自己感兴趣却因忙于专业学习而暂时放下的书,并同时做些有意义的事(如有条件的同学可以结伴出去旅游,增加见识),让自己活得更加充实,为将来做准备。而不是一放假就迫不及待的跑回家(这其实无可厚非,大家都想回家看看,我也是。只是我感觉,家确实是个很好的避风港,但我认为如果船经常停在港湾而不去海上劈波斩浪,是很难学到东西的……我们需要休息,但更需要去学习),把书本,把所有东西一抛,天天睡到自然醒,无所事事,把假期给玩乐休息过来,我为这样的行为而感到惋惜,感到遗憾。记得有人做过一个比喻:青春就像卫生纸,看着挺多,用着用着就没有了。所以我们得珍惜它,毕业已离我们不远了,在大学中倒数第二个寒假,在下个即将到来的大学最后一个暑假,充分利用起来,行动起来,为自己的梦想之城添砖加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