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大学生为什么信基督?
每周四的晚六点半,在海淀区的一个基督教堂都会出现很多不同的面孔,他们大多是这个大学生团契的成员,来自北京各个高校不同专业,有本科生、研究生,也有博士生。还不到正式开始时间,唱诗班的六个同学,已在练习将要领唱的赞美诗,悦耳的旋律渐渐在教堂回荡。先到的成员会小声交谈,其中团契中带领大家学习的“老师”,一直都有学生上前请教问题。这些大学生宗教信仰群体正在受到关注。那么,当代的大学生为什么对基督这么感兴趣呢?宗教热浪潮基督宗教,作为西方文化的一个载体,同时作为一种宗教模式,随着改革开放后的出现的“宗教热”浪潮,逐渐深入到了中国社会的不同层面,人们对于基督宗教以及带有基督宗教性质的文化形态抱有较高程度的关怀与兴趣,信教人数不断增加,并在新世纪初表现出新的特点:不认信基督宗教的青年大学生对基督宗教及其文化的兴趣占有很高比例。大学生是社会人群中带有显著特点的部分。他们来自社会的不同阶层,处于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过渡地带,是时代未来的主导者。他们有暂时安定的生活学习环境,热衷于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加之知识青年特有的思想活跃,喜好探知未知世界,追求外在世界和内心世界持久永恒问题等特点,使大学生对宗教、信仰问题的态度问题显得极为复杂与广受关注。大学生对基督教的态度分类(1)“时尚型”。新世纪是市场经济全球架构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创造并还将创造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各个传统文化渐趋单一化,各种文化传统的相互交流中也发生着蜕变。基督宗教以文化为载体的输入,也不得不接受时尚文化潮流的“洗礼”,在现代社会中“流行”。由于受网络、电子游戏、电影、电视等大众传媒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对基督宗教产生好奇心理,不仅有兴趣研读圣经故事、基督教书籍,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践履着一些以基督教文化为底蕴的流行时尚。比如,佩带十字架项链,发送圣诞贺卡,去教堂听赞美诗。尤其是每年的圣诞节,很多大学生都拥堵在城市为数不多的教堂里,通过观看基督宗教的庆祝活动、仪式,纪念这个起源于基督教文化的节日。(2)“知识型”。大学生是青年人中较有文化的一个群体,对于文化的追求也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而作为人类最古老、最重要的文化形式之一的基督宗教,其文化的社会覆盖面极为广泛,政治、哲学、道德、建筑、绘画、诗歌等无不包含宗教的内容或意境。因此,《圣经》文本,与基督宗教相关的文化现象以及文学艺术作品都成为了大学生对基督宗教感兴趣的促发点。(3)“背景型”。比如家庭背景、亲朋介绍背景、疾病背景、重大挫折背景等几个方面。大量研究显示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望教者和信教者主要是受家庭的影响,其中有一部分同学从小就开始信教。“有些家庭祖辈或父母笃信某种宗教,大学生因此从小就受其熏陶、感染,自然而然地信了教。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教更多的是因为其家庭背景有关。在调查中发现,父母亲信仰宗教的大学生,其信仰该宗教的可能更大。”生理上的疾病所带来的痛苦也是原因之一。尽管在笔者所调查的大学生对象当中,因为疾病的原因而接触基督教的情况属于少数,但确实有一部分学生是在生理疾病的折磨下伴生了心理上“求神帮助”的需要,这一点在一些经济贫困的农村学生身上便显得尤为突出。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直接转变成了信徒。在某些大学生生活上遇到挫折的时候;心理上遇到障碍而难以解决的时候;情感上遇到困惑的时候;看到社会的某些不平等现象而慨叹命运不公的时候;因人际关系处理不好而抱怨的时候;当感到空虚、孤独和焦虑的时候,等等。如果此时偶然地接触到了某些努力传福音的信徒们,获得能使他们心灵恢复安宁的某种印象,那么基督宗教及其文化在这个时候似乎就变成了一个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得到慰藉的机构和境地。(4)“德育型”。对于不同的大学生来说,心中的道德标准尺度是不一样的。现代化的世俗社会的发展趋势猛烈地冲击着传统道德、大学的德育教育明显滞后、身处大都市的大学生感受到的是弥漫的消费主义和个人主义,人们重视物质和个人利益,传统道德丧失殆尽。相反,基督宗教提供的公平的道德规范和要求、追求至善的宗教道德是它最迷惑人、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如“不可偷盗”、“不可贪心”、“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爱人如己”、“众人皆以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原罪与救赎说等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得到很多望教者本能的接受。(5)“探索、意义型”。有人认为,该类大学生“涉世不深,带着一种幼稚的理想主义来看待社会。但社会却并不符合他们的理想,而是越来越暴露出许多缺陷。他们愤世嫉俗,他们惴惴不安。当他们所受的教育过于空泛,面孔过于呆板,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一切时,以仁爱和行善为核心的精巧又深奥的宗教学说就易于乘机而人” 。将这类望教者归纳为追求人生的终极理想是恰当的,但将这种追求说成为“趁机而入”则是值得商榷的。毕竟,“作为一种文化动物,人是意义的存在。诉求存在的意义,寻觅安身立命的根据,是人类永远不会完结的事业” 。人之所以关心“终极”事物,人不仅追求“现在”,而且追求“不朽”。“我从哪儿来”,“我到哪儿去”,“什么是人生”,“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价值是什么”,这类问题在学生的“本体论”追求中被诉诸于基督宗教的神学和哲学。面对基督教信仰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一方面大学教育要采取有力手段加强对大学生身份感的培养,建构大学生身份认同。另一方面,要摒除对大学生基督徒的“偏见”,将大学生基督教信仰纳入宗教现象,给予尊重。同时,从认知、情感、仪式、实践各方面加强信仰教育。
赞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中国大学生需要宗教信仰吗
上一篇
2022-10-17
大学里少数名族学生如何进行宗教活动
下一篇
2022-10-17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