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锡 钧
乐城,是地处万泉河下游,靠近博鳌港的一个小岛,面积约2平方公里。它原名无从查考。元大德四年,乐会县治迁于岛上。明隆庆六年,岛上筑起环抱的城墙。自此,人们叫该岛为乐城。
(一)
乐城,是万泉河环抱而成的岛屿。万泉河从上游融融泄泄而下,冲向小岛,便一分为二,其一在北,其一在南,沿着小岛两边的河道奔流而下,流到岛的东边,又合汇为一,流向博鳌港而出海。这一奇特景观,古代文人称为“双溪交流”,誉为乐邑八景之一,而载入县志。明乐会教谕广府举人陈遇清曾以《双溪交流》为题赋诗一首,诗曰:
清流如带泛玻璃,
水影天光一色齐。
万派银涛看九州,
两条雪练泻双溪。
川分燕尾开前港,
路绕羊肠认归堤。
夹岸芦花谁返棹,
鹭鹚飞过板桥西。
这首诗,以形象生动的语言,写出乐城形胜之美,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乐城,处于县境东北之一隅,并不在县境之中心。从行政管理及方便群众等方面考察,它都不是设县治之最佳地点。为何,县治又设于小岛之上?读了旧《乐会县志》记载,便可释然。“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迁县于太平都之调懒村。二十八年,阔里吉思平黎,建议析县,西北境置会同县于乌石埇。乐会所在地较狭,以调懒不可居,乃迁于万全之河北,(古时万泉河称万全河)。大德四年王文河,符熙为寇,又迁于河南之洲(岛)上”。从旧县志简单的记载,先是有元世祖二十八年的平黎,后又有大德四年王文河、符熙为寇,说明古时的社会很乱。为避寇祸,这是迁治乐城的主要缘由。考察乐城地形,它四面环水,有万泉河天险保障,贼寇上岛,便于防卫。该岛处于水道交通枢纽,驶船东下可达博鳌港出海,溯流而上,可达西部山区。古时,陆路交通落后,交通运输主要靠水路船运。选择水路便利的乐城,可弥补地处东北一隅之缺点。再者,乐城地区,属富庶的鱼米之乡,经济文化发达,这也是选为县治的条件之一。
然而,迁治于四面环水的岛上,仍然防止不了贼寇的袭扰。旧《乐会县志》记载,“明隆庆六年,海寇李梦焚毁县栅庐舍”。副使陈复升建议筑城御寇,知县张纲,准发银九百余两,起丁一万二千,运石筑城。城围三百七十二丈,开南北二门。万历五年,知县彭大化,环城挖濠。七年,典吏袁光英复浚之。崇祯十三年,知县王怀仁筑完雉堞。顺治十年,知县陈蕃,又增修城墙,累高三尺。万历三十八年,知县刘叔鳌,改建东门、西门。至此,全城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东门曰:“开泰”、西门曰:“集胜”、南门曰 :“太和”、北门曰:“星拱”。西门后改为“阜成”。清康熙五十五年,知县谢鉷,增建子城及门楼。雍正元年,知县赵光绪重修城墙。使城更加坚固,气势更加辉煌、壮观。
乐城,既有四面环水天险,又筑城挖濠护卫,对贼寇来犯,确有防卫之固。据旧《乐会县志》记载,“清顺治三年九月,万州生黎数百人劫掠到县前南门河(城下),兵拒退走。次年二月,又有文昌寇周京数百人围城。知县邵俊明,潜奔万州,请兵平讨之。”凡此,皆说明筑城于岛,对保卫县治是发挥了作用的。历史已对此作了见证。考证乐城作为县治,经元、明、清、民国,至解放初废止,达六百五十二年。有人从旧《乐会县志》上数点过,从明至清,在乐城县治任知县的有一百三十人,其中明朝五十位,清朝八十位。乐城作为县治,可谓历史悠久矣。
乐城,经历代历任知县的苦心经营,已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也成为闻名全琼的历史名城。“明洪武一年,知县王恩恭主持建设县署。永乐至嘉靖年间,知县王良、莫卿、杨球、鲁彭、郑云鹏等,相继捐修。崇祯七年,知县楼谦光重修。县署已具一定规模。既有堂宇、门厅、吏舍,又有捕衙、县仓等。还有儒学书院,万寿宫、社稷坛、风云雷雨山川坛、邑厉坛、灵官堂、名宦祠、乡贤祠、启圣祠、城隍庙、观音庙、真武庙、文帝庙、南阳庙、天妃庙、东关庙、西关庙、华光庙、石角侯王庙、北帝庙、孔圣庙、天后宫等建筑。这些建筑物,被蜿蜒高耸的城墙所环抱,组成一个气势辉煌,非常壮观的古建筑群落。岛上有一座不高的阴阳山。县衙就建于阴阳山上。县衙前的阴阳山下,有一条宽大用青石砖铺就的官道。每逢重大节日庆典或举行盛大祭祀时,县署文武官员,县兵与书院儒生等众,撑着七色彩旗,以“肃静”、“迥避”匾牌开路,在官道上行进,而沿途则有百姓夹道簇拥观看。彰显着好威武,好气派的县治之风。
(二)
乐城,作为县治,已成为全县商贸的中心。乐城的集市,形成于元末,称县门市。明隆庆年间废县门市,在城南门外设朝阳市。万历年间废朝阳市,复设县门市,并增设南门市,北门市。清代废三市,复设朝阳市。朝阳市东西走向,一纵二横,纵长约四百余米,从东往西是东门街,客行街、鱼行街。二横小街是新街,米行街。民国时期,店铺已扩展至二百五十余间。其货物门类品种齐全,应有尽有。日用杂货店有“元记”、“益隆”、“进隆”、“万隆”、“联发”等商号。杂货最大批发商是“进隆号”,全进江门货,俗称“九八行”。布店有“南新号”、“益新号”、“新悦来”、“进兰号”、“美雅号”、“乐兴隆号”等。菜市有“东门菜市”、“西门菜市”。药材店有“而宁号”、“保安堂”、“益寿堂”、“好生园”、“昌隆药店”等。这些药店均有医师坐堂,为病者诊病开方取药。鱼行有“海恒鱼行”、“家焕鱼行”。家俱店有“清记家俱店”、“姚氏家俱店”。打铁铺有“茂利打铁铺”、“福利打铁铺”。一间金铺叫“瑞成金铺”。一间酱油店叫“任记酱园”。一间邮局,叫“茂昌盛邮局”。一间牛肉专卖店,叫“泽光牛肉店”。一间刻印店,叫“瑞兴刻印店”。一间西医诊所,叫“王玉书诊所”(兼接生)。茶店有“乐园茶店”、“永来香茶店”、“悦新茶店”、“王老吉茶店”等。饭店有“海北饭店”、“林善饭店”、“青盐婆饭茶”(别人起的名)等。也有风味小食店“青泰风味店”(卖鸡屎藤米果 籽)。也有粥店:“老颜粥店”、“大华婆粥店”等。也有赌馆,一叫“邱氏赌馆”,一叫“梅氏赌馆”。凡此,可见乐城市场之繁荣。
乐城,四面环水,货物靠水运。水运兴,则乐城兴。乐城有五个渡口:北门渡口,南门渡口,西门渡口,东园渡口,下东坡渡口。这是人们进出乐城之门户。行脚挑夫,皆从渡口挑货出岛,行销各地乡村。城外附近乡村村民,上城购销货物必经渡口。乐城有二个河湾码头:南门湾码头,上东坡湾码头。南门湾码头,停靠的是来往于七、八十公里万泉河上游船埠、合口咀、石壁等地的货客船。上东坡湾,是个深水湾,水深6米,可泊百数十吨大帆船。船只可下博鳌港出海,直航湛江、江门、廉江、北海、厦门等地,是个重要的通商口岸。古时,这里已设有海关,检验来往货物及办税等事务。进岛的工业品、诸如布匹、铁器、陶瓷器、茶具、煤油、日用百货等,从海上运进上东坡湾码头。而万泉河上游山区的山货,诸如橡胶、槟榔、竹器、红白藤、木料、益智、蜂蜜等,则运进南门湾码头。而后又通过这两个码头,把工业品运往山区,把山货运往湛江等岛外各地。其口岸货运之忙,倒把近在咫尺的博鳌港冷落了。
(三)
乐城,也是乐会县的文化发祥地。“明万历四十一年,知县刘叔鳌与诸生捐资创建书院于文庙之东,榜曰:‘安乐会馆’。公暇之余,聚诸生讲学其中。”清光绪年间,乐城东门外三圣庙故址建起乐会县官立高等小学堂,为全县小学教育之始。清末,乐城有一董姓大富户。此公无嗣,将大部家产变卖,捐建一幢二层拥有4间教室2间办公室之教学大楼。民国时期,这幢教学大楼成为乐会县立初级中学之所。后又改为乐会县立简易师范。董公原名无从查考,死后葬于指母山。为纪念董公捐资办学之贤德,每年清明节,学生都结队过河到指母山上拜祭董公。董公捐建的教学楼,直至1973年被14号台风摧毁。但乐城岛人,永远怀念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乐城建有一幢图书馆,供乐城学子到馆中借书阅读。此馆为温泉石角南洋巨商王绍经之长子王先树先生捐建。现岛上仍存石碑为证。岛上还有一块“捐置义田”碑,记载清雍正十三年,知县何齐圣捐款十四两七钱,带动乡绅捐款四十九两三钱,购置田产出租,取其租金,供学子上省赴京应考,开创了奖学激励之风。于是,学子励志读书者众,不少人考取功名,成为出类拔萃之人才。清同治己已年,乐城城脚村的林魁抡考中岁进士后任县训导之职。现林的后裔林英振家屋厅堂上,挂着一个进士匾。字曰:“钦命宗人府府丞提督广东学政胡瑞澜为岁进士岁贡生林魁抡立。”其中“进士”两字,为楷体酬劲大字,刻于匾之中心位置。林英振家厅堂上还挂有一匾:“泽延昌后”。林姓有良好家风,后人读书也多有成就。林大华就是其中的一个。此公博学多才,府试中了举人,后主修《乐会县志》,本文所摘《乐会县志》有关史料,皆出自此公之手。现当代,乐城也出了不少读书成才之人。西门村的王玉书,是北京崇实中学生,曾任乐会县教育局长,卫生局长。他在乐城开办第一个西医诊所。他的长子王泽润,是黄埔军校十七期毕业生,在国民党军队中任职,官至少将师长。上东坡村余姓,出了一家三杰:余有芳,读日本广岛大学,是个研究生。芳之大女儿余滨,读日本神户大学,获博士学位。次女余慧,读日本大板大学,也获博士学位。西门村的王卓余,是共产党乐会县党政军组织的主要创始人。一九二六年二月,乐会县第一个中共支部——县农协办事处支部在城隍庙成立。6月,乐会县农民运动军事政治训练所也在此庙成立。乐城,成为培养革命干部的摇篮。
转载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