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和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关系

经济全球化和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关系,第1张

经济全球化和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关系 经济危机下的高校大学生就业观培育应从探讨其就业价值观的现实表现出发,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从核心价值观念提升的角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动员,关注大学生生命价值实现的需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对于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中国人才市场来说,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就业将遭遇多方面的挑战和挤压。随着高学历就业人数的逐年增长,以及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就业人员综合技能要求的提高等客观因素,都不同程度的加剧了本不乐观的就业形势。据统计,200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为610万人,比2008年559万增加了51万人2007、2008年未就业的毕业生同时会挤压2009年毕业生就业空间,高校毕业生成为了继下岗职工之后最受关注的群体。加上以2008年9月美国雷曼兄弟投行宣布破产为标志的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及其影响的日益扩散,在整体环境堪忧的情况下,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或许将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巳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关注。无疑,引起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客观方面的因素,如就业政策、制度滞后、就业环境不理想等等,也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是大学生自身在思想、观念和素质上存在偏差,不能适应新的就业形势。从主观方面看,就业价值观上存在的偏差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如果这些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就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准确把握经济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观现状,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科研的重要课题。
一、全球经济危机下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现实表现
就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在社会需要与客观事物所能满足这种需要的关系之间产生一种关于职业与就业行为的观念,也就是大学生对就业的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评价、决定取舍的思想观念。它是大学生就业过程内心的”指路灯”,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精神和物质生活行为,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行为。包括就业价值目标取向、就业价值评价标准、就业价值实现手段等方面。
(一)就业价值目标取向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
社会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自我价值只有通过社会价值才能实现,这是我们一贯坚持的理念。在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当经社会,到处充满了残酷的竞争与淘汰。大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提升自己去迎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社会也在严格地挑选着每一个人。这样,大学生不仅面临狭窄的就业空间,同时又不可避免的抱怨社会的残酷。日益扩散的经济危机只是更加剧了这种现实。
当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之间的差异日益扩大时,当代大学生在就业选择的过程中又陷入了追求自我价值与追求社会价值的矛盾之中。有些大学生社会价值观念比较淡化,择业时更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以自我为中心,只关心个人的价值实现与实际物质利益的得失,个人主义倾向较严重。另外,还有不少大学生在择业价值观上崇尚自我,推崇的是西方式的个人奋斗和自我的营造。他们对就业问题观察与思考的核心,是个人中心论,至于个人与社会的结合只是兼顾考虑。
2009年五四运动90周年前夕,《人民论坛》杂志联合有关单位和专家,采用问卷调查、网络调查和专家调研等方式在人民网、人民论坛网等进行网络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个人选就业价值目标取向择趋务实,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48.2%的大学生选择“健康快乐的生活”,28.9%的大学生认为人生价值首先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重待遇”、“怕吃苦”等心态。在面对“你会接受一份个人收入较少,但对社会贡献较大的岗位吗”的提问时,58.5%的受调查者选择“不会”,22.2%选择“可以考虑”,只有19.3%选择“会”。在选择工作单位时,有59.2%的人把“经济收入”放在首位,24.3%的人把“有利于施展个人的才干”放在首位,有14.7%的人把“有利的晋升机会”放在首位。
由此可见,个人发展前途、能否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是当代大学生就业的主要目标取向之一,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目标的追求主导着大学生的就业行为。
(二)就业价值评价标准明显呈现出不确定性和矛盾性
就业价值评价是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中的核心问题,它是大学生按照一定的社会价值标准对自己或对他人的行为或客观事物进行善恶判断和评论、表明褒贬的态度。大学生就业价值评价标准又受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制约。在社会转型时期,传统价值观与新的社会价值观不断冲撞,面对这些,即将踏人社会的大学毕业生不明白自己到底应该坚持什么,扬弃什么。
社会现实的急速变化使大学生在就业价值的评价标准判断上呈现出一种不确定性与矛盾性。如在肯定以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为标准来判断个人价值的同时,又时常不完全以对国家有所贡献作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这种就业价值评价标准选择的矛盾性和不确定性,充分反映了部分大学生在标准选择问题中的复杂心态。
大学生面对新形势下的就业压力,尤其是就业愿望与就业现实形成的强烈反差,使大学毕业生的思想产生了许多新的困惑。现实的就业困境让我们看到更多的大学生学习的出发点与归宿就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摆脱经济困境,更多地寻求物质利益的满足。而残酷的社会现实已让很多人只要能找到工作,有口饭吃就知足。哪里还能想到把为社会发展作贡献作为就业的第一目标。可以这样说,是现代社会中的急功近利行为和偏激浮躁情绪导致了大学生就业中的功利主义倾向。理想与现实的复杂矛盾,已使我们这些“天之骄子”或急功近利或单纯务实而走向平庸肤浅。
(三)就业价值实现手段选择的多样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市场经济的进程、经济全球化、产业知识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其他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国际就业形势实在的展现在国人的面前,这无疑给大学生们重新思考自我、实现自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的选择空间。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大学生就业机制发生了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也不断与时俱进,顺应时代要求而做出了相应改变。随着大学生的就业领域不断拓展,社会各层次和各行业的岗位都成为毕业生的选择对象,就业价值实现手段选择的多样化,灵活就业、自由职业、自主创业正在为广大毕业生所接受。
然而,我们要看到的是随着全球经济危机而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已使大学生成为就业市场上最直接受害者。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许多企业甚至个别行业全行业的校园招聘计划都大幅度下降,实质招聘的比例也大打折扣,这使得原本就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更是“雪上加霜”,在这样的严酷背景下,工作难找,好工作更难找。为了在茫茫的就业大军中脱颖而出,他们积极跻身于人才市场,参加各式各样的招聘,勇于在企业面前施展所长,推销自己,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谋求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当然,随之而来得问题值得关注,部分大学生注重表面功夫,忽略素质提高;拜金主义倾向;缺乏良性竞争意识;就业道德缺失,诚信意识淡薄等。随着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一些毕业生为了获得称心的职业,争取在竞争中获得胜利,采取了不正当的竞争手段而忽视了基本的道德标准,投机取巧,不讲诚信,弄虚作假。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有单位就签,不如意或者有更好的去处就随意悔约,契约意识淡薄。这些毕业生不顾基本的职业道德,缺失诚信,不仅降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信任度,而且影响着学校的声誉,甚至波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群体,影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健康与稳定发展。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培育
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变化,与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客观上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是相适应的,又是全新的,尚处在变化之中。如何在这种变动中把握住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性,剔除非理性的影响,减少价值选择的越位与角色迷失,则是推进新时代大学教育的重点。
面对新形势下的就业压力,尤其是就业愿望与就业现实形成的强烈反差使毕业生的思想产生了许多新的困惑。就业价值观的偏差,会带来情感上的分离和行为的偏离,影响就业的心理健康,并导致就业不成功。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地位,关注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需求,以及大学生生命价值实现的需求。
(一)强化理想信念导向
理想信念是人们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追求未来远大价值目标的自觉意志和持久观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也是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是他们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思想基础和重要保证。
信仰是价值观的核心。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世俗化倾向,容易使大学生陷人物欲的陷阱,迷失方向,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的正确导向是十分必要的。要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明确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人不仅是一种物质的存在,还应该具有一种精神;人不仅要求得到物质的满足,还应该有全面的自由的发展;人不仅是为己的,还应该对社会有所贡献。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教育,必须始终帮助大学生认清、理解并使之坚定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特定性和具体性愈加明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7999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7
下一篇 2022-10-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