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朴的事迹

李公朴的事迹,第1张

李公朴的事迹

李公朴(1902年-1946年7月12日),原名李永祥、号晋祥,后改名公朴,号什如,笔名长啸。原籍江苏武进,生于江苏淮安。中国社会教育家,中国民主同盟的发起人和领导人之一。

李公朴生于江苏淮安,家境贫困,曾在镇江当过学徒。先后就读于镇江润州中学、武昌文华大学附中,1925年入沪江大学学习,受孙中山革命民主主义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于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五卅运动中,代表沪江大学学生团体参加上海学联,任工人科长。

1926年初,李公朴离开学校,赴广州任职于国民革命军东路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1927年5月,任国民革命军东路前敌总政治部沪宁路属党政特派员。后来,因不满国民党“清党”,李公朴离开军队。

1928年8月赴美国俄勒冈州雷德大学(现译作里德学院)政治系学习。1930年夏,李公朴毕业后,自费赴纽约和欧洲考察。同年冬,经欧洲归国。

归国后,李公朴任环球新闻社社长。1932年出版《申报月刊》、《申报年鉴》,并创办《申报》业余妇女补习学校与《申报》流通图书馆,1933年创办《申报》业余补习学校。

1934年11月10日与柳湜、艾思奇在上海共同创办《读书生活》半月刊。1936年,与邹韬奋等人共同创办读书生活出版社,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会联合会执行委员、常务委员。他发表宣言,提出“停止一切内战”,“释放一切政治犯”。

1936年11月23日,国民政府以“危害民国”的罪名,逮捕了救国会领导人沈钧儒、李公朴、章乃器、邹韬奋、史良、王造时、沙千里等七人,史称“七君子事件”。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7月他们被释放出狱。

1937年12月,李公朴在武汉与邹韬奋、沈钧儒、陶行知一起创办《全民抗战》三日刊,建立全民通讯社。同年,任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委员和宣传部长。

1937年底,应阎锡山邀请,任山西民族革命大学副校长。1938年11月,赴延安参观,会见了毛泽东及其他中共中央领导人。在中国共产党支持下,李公朴组建“抗战建国教学团”,在晋察冀边区、晋冀鲁豫边区培训抗日宣传人员。

1941年,李公朴到达云南昆明,在昆明组织“青年读书会”,出版《青年周刊》。1942年,在昆明创办创办北门书屋,传播马列主义思想;1943年创办北门出版社。

1944年10月,中国民主同盟云南省支部在昆明成立,李公朴当选支部执行委员。1945年10月1日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执行委员,还兼任中国民主同盟民主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还担任中国人民救国会中央委员。

1946年1月与陶行知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宗旨是“人民创造大社会,社会变成大学堂”,李公朴任副校长兼教务长。

1946年2月10日发生“校场口事件”,大会主席团成员、大会总指挥李公朴当场被打得头破血流。同年5月,李公朴在伤愈后自重庆返回昆明。1946年7月11日,李公朴在昆明大兴街学院坡被开q行刺,于7月12日凌晨在云南大学医院因抢救无效逝世,年仅44岁。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怒斥暗杀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被暗杀。

扩展资料:

李公朴被周恩来称为“为民主革命而献身的战士”,被郭沫若拜为“民主之神”,他就是常州籍著名爱国学者、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李公朴。在红军长征时期,也正是李公朴为动员全民抗战而奔走呼号最繁忙的时期。

1936年,李公朴参加全国救国联合会,被推选为负责人之一,他与沈钧儒、邹韬奋、史良等人联合发表宣言性文章,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合红军共同抗日,被国民党政府逮捕,这就是震动全国的“七君子”事件。

抗战爆发后,在全国进步人士和国际友人的声援下,李公朴等七人获释。随后,他辗转于太原、大同、徐州等地,宣传抗战统一战线。他还开办各种短训班,培养知识青年,介绍到延安去。

“红军长征胜利2年后,1938年,共产党红军在陕北站稳了脚跟以后,他干脆就直接千里迢迢两次奔赴延安,同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会晤,共同探讨全民抗战、以及抗战教育等问题。

毛泽东在他夫人的画作《长城》上亲笔题词《清平乐·六盘山》,还亲自指示、安排,让罗瑞卿帮助他建立抗战建国教学团,并且派部队武装沿途保卫他们进行抗战和民主教育,由此李公朴同共产党建立了牢不可破的革命友谊。

金明德表示,李公朴和共产党人的挚友情,一直持续到1946年,7月11号晚,李公朴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李公朴牺牲后,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朱德联名发表唁电:“先生尽瘁救国事业与进步文化事业,威武不屈,富贵不淫。今为和平民主而遭反动派毒手,实为全国人民之损失,抑亦为先生不朽之光荣。”

新中国成立后,李公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2009年当选为新中国双百人物。70年来,无数常州人把对李公朴的缅怀、追忆转化为建设美好家乡的动力。

尤其是常州民盟的成员们,通过创作拍摄电视传记片《风雨同心李公朴》、创办常州民盟北门书屋、重走公朴路等形式,继承传统,激发爱国情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公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8187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7
下一篇 2022-10-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