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佛家三境界的理解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佛家三境界的理解,第1张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佛家三境界的理解 佛教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什么意思?关于您曾经回答过佛家三境界的问题,有一些具体的疑问,希望你可以解答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浅注) 佛家讲究入世与出世,于尘世间理会佛理之真谛。

人之一生,从垂髫小儿至垂垂老者,匆匆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也经历着人生的三重境界。

人生第一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涉世之初,还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新鲜,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万事万物在我们的眼里都还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对许多事情懵懵懂懂,却固执地相信所见到就是最真实的,相信世界是按设定的规则不断运转,并对这些规则有种信徒般的崇拜,最终在现实里处处碰壁,从而对现实与世界产生了怀疑。

人生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还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们在现实里迷失了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有的人就此沉沦在迷惑颠倒的世界里,我们开始用心地去体会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与现实的思考,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山,水也不是单纯意义的水了。

人生第三重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返璞归真.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 初次接触,随意观察,表面印象,没有深入探讨。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 进入怀疑、批判阶段,疑团满腹,眼前是假象。

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 - 经验证、分析后获得领领悟和证明,疑虑解除。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我认为这句话代表了,修行的三个境界,最初我们看见的是实在的物体,山是山,水是水,一切确凿无疑,可是随着我们修行的深入,开始疑惑起来,山是山么,水还是水么,似乎还要缺点什么,于是开始迷惑,开始努力的去想要解开迷惑,直到某一天恍然大悟:原来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一直变幻的只是自己的心而已,因为自己心里有了疑惑,有了不解,累积到了山水之上,山是山,水是水,山水不会动,皆因心在转!本人认为:参禅前之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为“执有”;参禅时之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为执无;参禅后之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为为“不执”。

古德论修学佛道,有云:“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此三句话应意指修行之初至园融果地的三个阶段体悟。

第一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乃指初修,不明缘起性空(诸法无我),万法万相皆为因缘果报之相续相(诸行无常)。

看山,则执“看”为实有,执“山”为实有;看水,则执“看”为实有,执“水”为实有。

此乃执能“看”的能,执“山”“水”被看的所,亦即执能,执所均为实有。

然此实非世界万物,万法,万相之本性实体。

故引致,颠倒梦想。

因旧善业,旧恶业遇境逢缘,生喜怒哀乐;又因昧受喜怒哀乐之果相,此果相又转为新善业,新恶业。

旧因缘果报死,新因缘果报生,生死业海相续不断,无始无终,求出无期。

第二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乃指体悟深明缘起性空(诸法无我),万法万相皆为因缘果报之相续相(诸行无常)。

看山,能“看”之能是相续相,“山”所是相续相;看水,能“看”之能是相续相,“水”所是相续相;能,所无一法可得。

万法因缘起,故当下显现空性体,相无断生断灭,只在空性中流转相续。

实非如第一句所指执为实有的“看”,“山”,“水”。

故“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然因执“空性”故,如执“色有”落色有边,则落入“空性”边。

此“空性”与“色有”分居两头,对立矛盾,非究竟圆满。

如乘舟船木筏从河此岸到彼岸后,仍执意身上携带那些舟船木筏,心有挂碍,不得解脱。

第三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此时之“看”能,以及“山”“水”被能之所,已非第一句执为实有的“看”,“山”,“水”,亦非第二句执为空性的“看”,“山”,“水”。

乃是不执色有,不执空性,即不落两头之“看”,“山”,“水”。

亦是能所园融不二,或心(能)与物(所)之园融不二;亦是“山”,“水”(色有)与空性园融不二。

即园融,则断贪,嗔,痴之恶业恶缘;即园融,亦断非贪,非嗔,非痴之善业善缘。

随缘消旧的善业恶业,随缘不令新的善业恶业生。

不生不灭,心无内外,无丝毫善恶攀缘,一心通达,当下如如。

如金刚经云,即“应无所(对立,攀缘) 住,而生其(清净,平等,包容,园融,慈悲,般若菠萝蜜,解脱)心”。

或曰,因此(清净,平等,包容,园融,慈悲,般若菠萝蜜,解脱)心之无所(对立,攀缘)住,故无所不住,此心包太虚,量周法界。

借用金刚经中,“如来所说一法相,非一法相,非非一法相,是名一法相”之句型义趣。

曰:如来所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非“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即非第一句所指,非众生执为实有),非非“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即非第二句所指,非众生执为空性),是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即第三句所指,乃佛之能所,色空园融)。

总结;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是中国古代禅宗和尚(青源惟信禅师)“得道”以后说:“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 这个公案,是宋代禅宗“公案”,讲的是在参禅学道以前,参禅学道之中,修成“得道”以后,所经历的三种不同境界。

既是禅语,用语言和文字去解释都必落空。

这大概就叫不二法门,不着两边,不立中道。

悟了才懂,不悟,解释千言万语还是迷。

既是禅宗,是不好用语言文字好解释的。

禅就像当年释迦摩尼佛拈花,迦叶尊者一笑,是依心印心,不需言语的,真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思,不可议。

但要说明道理,又不可不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从世间法来说,以上解释合符情理,表示初次接触,随意观察,表面印象,没有深入探讨。

也可是对人生第一重境界的描述,即涉世之初,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新鲜,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万事万物在我们的眼里都还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对许多事情懵懵懂懂,却固执地相信所见到就是最真实的。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 进入怀疑、批判的第二阶段,疑团满腹,认为眼前是假象。

确实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还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们在现实里迷失了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有的人就此沉沦在迷失的世界里,我们开始用心地去体会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与现实的思考,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山,水也不是单纯意义的水了。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是我们经验证、分析后获得领领悟和证明,疑虑解除,进入第三重境界。

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返璞归真。

但从佛教角度来看,即是我们在入佛门之前,不了解诸行无常,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缘起性空,不了解世间万物本质时,我们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当我们了解了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因缘生因缘灭,世间万事万物都会成住坏空,一切物质都可以分解成微尘时,我们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山上的土石,花草树木都是由微尘因缘和合而生成的。

水是由氢二氧一合成的。

当我们不执着有,不执着空,达到性相一如,理事不二,有因有缘就有果,有体就有相,有体相就有用时,这时就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借用金刚经中,“如来所说一法相,非一法相,非非一法相,是名一法相”之句型义趣。

曰:如来所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非“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即非第一句所指,非众生执为实有),非非“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即非第二句所指,非众生执为空性),是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即第三句所指,乃佛之能所,色空园融)。

如何了解,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说的是一种心境,很适合这个时代的一些愤青;同时还说了一个人应当具有的胸怀,一种人生态度。

第一句说很多人年幼时懵懂无知,对前辈的教导言听计从,对人生的理解单纯而美好;每每立下志向长大后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为社会贡献力量。

第二句说人长大之后心里充满了疑惑,这个世界好像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人性充满了种种丑恶,让人绝望和崩溃。

第三句意为经历了很多事情,年岁也逐渐增长,心胸变得开阔,眼界更长远,能接受和容忍,坦然面对种困难与不幸。

所谓最高境界就是不在意,不执着,因为凡是真理任何人改变不了;犾如山水,不管喜不喜欢它都存在。

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凡人的境界,是凡人的分别心。

你是你,我是我,好是好,坏是坏,爱憎分明,心随境转。

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人生的第二重境界,人怎样挣脱命运的束缚,怎样获得精神的解脱?人会从灵魂深处拷问自己,原来人类的心灵是如此强大,境可随心转,不该用错这颗心。

三,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是第三重境界,此时的山水在心内而不在心外,佛家说要慈眼视众生,,众生的对错是众生的事,我要以慈悲的心念来看他,以宽容心来包容他,以乐观的心来期盼他。

所以说舍善得善,舍恶得恶,万事皆在这颗道心。

凡事皆在心上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8437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8
下一篇 2022-10-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