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
杨坚世袭爵位,即位后立国号为"随",但他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为"隋"。
公元前202年,项羽走投无路,乌江自刎,项羽死后,汉军蜂拥而至,乱刃分其尸。
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
汉高祖刘邦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杨喜的二十世孙为隋朝开国皇帝杨坚。
杨坚是南北朝动乱的终结者,他所开创的隋王朝虽然实际意义上来说只经历了两代,只有38年的时间,但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所占有的地位是不容忽略的。
据史料记载,杨坚出身于弘农杨氏,先祖是汉太尉杨震,但这些都是他自己说的,没有任何一条史料能够证明他与杨震有关,更不要说考证到他与杨喜有关了。
所以杨喜砍掉项羽左腿而促使杨坚将随改之为隋这一说法纯属是无稽之谈。
杨坚的随国公这一爵位是继承了他父亲杨忠的爵位。
杨忠作为南北朝时期北周的重要将领,他能够得到随国公这一爵位可以说说一步步打下来的。
根据《北史》的记载,杨忠总共有三次封爵的经过:周文帝召居帐下。
尝从周文狩于龙门,皇考独当一猛兽,左挟其腰,右拔其舌,周文壮之。
北台谓猛兽为掩赡,因以字之。
从禽窦泰,破沙苑阵,封襄武县公。
于是选骑二千,衔枚夜进。
遇仲礼于漴头,禽之,悉俘其众。
安陆、竟陵并降。
梁元帝大惧,送子方略为质,并送载书,请魏以石城为限,梁以安陆为界。
皇考乃旋师。
进爵陈留郡公,位大将军。
食毕,齐兵阳若度水,皇考驰将击之;齐兵不敢逼,遂徐引而还。
武叹曰:"达奚武自言是天下健儿,今日服矣。
"进位柱国大将军。
武成元年,进封隋国公,邑万户,别食竟陵县一千户,收其租赋。
保定二年,为大司空。
除了以上三次重要的封爵经历外,杨忠还有一个战役是不得不提的:皇考自樊城观兵汉滨,易旗递进。
实二千骑,察登楼望之,以为三万,惧而服焉。
又攻梁随郡,克之,获其守桓和。
所过城戍,望风请服。
这一战是杨忠攻克随郡之战,也就是为什么后来会封他为随国公的原因。
当然,隋文帝杨坚能够继承随国公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年十四,京兆尹薛善辟为功曹。
十五,以太祖勋授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成纪县公。
十六,迁骠骑大将军,加开府。
周太祖见而叹曰:"此儿风骨,不似代间人。
"明帝即位,授右小宫伯,进封大兴郡公。
帝尝遣善相者赵昭视之,昭诡对曰:"不过作柱国耳。
"既而阴谓高祖曰:"公当为天下君,必大诛杀而后定。
善记鄙言。
"武帝即位,迁左小宫伯。
出为隋州刺史,进位大将军。
后征还,遇皇妣寝疾三年,昼夜不离左右,代称纯孝。
宇文护执政,尤忌高祖,屡将害焉,大将军侯伏、侯寿等匡护得免。
其后袭爵随国公。
在这之后根据《隋书》的记载:大象二年五月,以高祖为扬州总管,将发,暴有足疾,不果行。
乙未,帝崩。
时静帝幼冲,未能亲理政事。
内史上大夫郑译、御正大夫刘昉以高祖皇后之父,众望所归,遂矫诏引高祖入总朝政,都督内外诸军事。
周氏诸王在藩者,高祖悉恐其生变,称赵王招将嫁女于突厥为词以征之。
丁未,发丧。
庚戌,周帝拜高祖假黄钺、左大丞相,百官总己而听焉。
这个时候,杨坚开始总揽朝政,大权在握。
后周帝下诏: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备九锡之礼,加玺绂、远游冠、相国印、绿綟绶,位在诸侯王上。
随国置丞相已下,一依旧式。
高祖再让,不许。
乃受王爵、十郡而已。
在这之后,杨坚由公爵,晋为王爵,距离他最后的篡位,又进了一步。
公元581年,北周静帝将帝位禅让于杨坚:开皇元年二月甲子,上自相府常服入宫,备礼即皇帝位于临光殿。
设坛于南郊,遣使柴燎告天。
是日,告庙,大赦,改元。
自此杨坚完成了他称帝的愿望。
按照历史的惯例,杨坚建立的王朝应该是“随”朝,因为他最初的时候爵位是“随国公”可是他后来却将“随”改之为“隋”。
“随”与“隋”之间相差一个辶。
辶在古代汉语中通同“辵(chuò)”,“辵”字意为乍行乍止 ,忽走忽停。
对于一个朝代来讲,忽走忽停的肯定是不稳定的。
所以杨坚就把中间的辶去掉了,为了求得一个朝代的稳定。
说白了,这还是古代人迷信的做法,如果不善待百姓,无论他如何改名,朝代都不会长久的。
PS:这里跟大家在说点五行的东西,只是作为闲谈,不可作数。
虽然杨坚把随改为隋了,但这两个字在五行中都属于金属性,而杨是木属性,金克木。
或许是冥冥之中有天数而应,如果从五行的角度来看,隋朝也不会长久。
这只是迷信,不能作数,闲聊而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