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 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拼音
:bēi jù
基本解释
1. [tragedy;tragic] 2. 描写主角与占优势的力量(如命运、环境,社会)之间冲突的发展,最后达到悲惨的或灾祸性的结局 3. 比喻悲惨不幸的遭遇 个人的悲剧扩大而成为民族的悲剧。——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
关于悲剧意义
悲剧和喜剧是对立的,互相违背的,一个是让善良有益的事物遭受不幸、磨难,让他们在苦难中挣扎。而喜剧则是让丑恶不良的事物遭受不幸、磨难,让他们挣扎。 一些人喜爱喜剧,这是无可厚非的,从心理上讲,这是一种对自己蒙蔽悲惨现实的自我安慰。正因为这种安慰,人们会产生一种快感。但是,一旦用来蒙蔽现实所用的手段失去作用,那么这种悲惨的现实便将展现在眼前。曾经习惯于躲避这种不幸现实的人可能因为无法躲避而放弃生活。 而悲剧的意义,是让人们直视悲惨的现实,以使人减少对不幸的悲哀感。这正与喜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喜剧隐瞒不幸,逃避悲哀时,悲剧却让大家直视不幸,面对悲哀。因而,最后,悲剧让人面对不幸时,所感受到的悲哀感将减少,他们将会更有信心面对困难,认识困难,改善困难,最终征服困难。 这也正符合“多难兴邦”的意义。
详细解释
1. 戏剧的主要类型之一。是以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结局为基本特点。如《窦娥冤》、《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2. 比喻悲惨不幸的遭遇。 田汉 《咖啡店的一夜》:“我家里也有过几次变故,但都不算我自己演出来的悲剧。” 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过去打仗也好,现在搞工业也好,我都不喜欢站在旁边打边鼓,而喜欢当主角,不管我将演的是喜剧还是悲剧。”
网络引申意
目前网络上流行“悲剧”一词,一般表不如意,不顺心或者失败,戏谑的味道比较强。最早出处《易中天品三国》,但无疑是经过百度WOW贴吧而风靡起来。在使用的时候一般可有形容词或名词的双重词义,用作形容词的时候比如“楼主你悲剧了”,用作名词的时候比如“坐看悲剧的诞生”。在网络中,也常用谐音“杯具”一词来代替“悲剧”,类推还有表“喜剧”的“洗具”.
戏剧体裁之一
来源
鲁迅在论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类型
悲剧表现得主要类型:悲剧的导源是现实与理想的幻灭,产生于社会现实和生存矛盾的生活悲剧,与产生于心理期求与环境的精神悲剧,是悲剧表现得主要类型。 世界最早的悲剧是希腊悲剧,如著名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的《普罗米修斯》。埃斯库罗斯被称为“悲剧之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戏剧家们,把悲剧艺术推向高峰。我国古典戏曲中,也曾涌现出很多杰出的悲剧作品,如杂剧《窦娥冤》、《桃花扇》;传统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都是屡演不衰的优秀悲剧作品。 tragedy
悲剧是戏剧的主要体裁之一
。它渊源于古希腊,由酒神节祭祷仪式中的酒神颂歌演变而来。在悲剧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受尽磨难,甚至失败丧命,但他们合理的意愿、动机、理想、激情预示着胜利、成功的到来。
亚里士多德
把它定义为:是对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卡塔西斯(净化、宣泄)。后世,很多美学家、戏剧理论家都曾从不同的角度确立悲剧的本质。在悲剧中 ,人的欲望、情感 、意志 、能力都是历史的产物,体现着人类的本质力量 ,但都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磨难,甚至是厄运,而且不可能在现实中实现。这就构成了“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冲突”。在这种悲剧冲突中,主人公不仅要同为其造成挫折、磨难的强大外在力量搏斗,往往还要同主体的内在本质力量进行搏斗。尽管突然降临的悲剧性情境似乎是偶然的,但是,这种情境只是为主体行动安排的必要契机,而行动都是源于主体的自我意识,是主体为了极限发挥自身的潜能而做出的。因而 ,由行动构成的命运的曲线,连同最终的结局无论是失败或是丧失生命,便是他(或她)完整生活的凝聚,亦即完整的人格在行动中自满自足。悲剧的力量正在于主人公有限的生命运动所体现的人类精神的永恒价值。
在戏剧史上
,根据悲剧所涉及生活范围的不同,一般分为四种类型。其一为英雄悲剧。它往往表现政治斗争、阶级斗争、民族斗争中的重大题材。直接表现各派政治力量、不同阶级之间的正面冲突。其二为家庭悲剧。表现家庭之间、家庭内部各种复杂的伦理关系及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念、道德法则酿成的激烈的矛盾冲突及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其三为表现“小人物”平凡命运的悲剧。与“小人物”相对立的是来自社会各个角落的有形与无形的巨网。最后一种其表现的矛盾冲突贯串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展现着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艰难历程。
悲剧的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区分
。在戏剧史上,悲剧题材的演变要比其他体裁更为明显。人们把古希腊悲剧区分为命运悲剧和英雄悲剧,两者的主人公都是超凡的神祗和王公贵族,在悲剧冲突中表现激烈的情感、超人的意志和不朽的精神。莎士比亚的悲剧主人公多是王公贵族。19世纪以后,悲剧的题材转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现实主义悲剧作品中,通过小人物永不满足的、不能实现的追求表现现代人的生态与心态,从而获得一种崇高感。荒诞派剧作家则善于从人类尴尬的生存状态中寻找悲剧题材,着力表现当代人对失去了人的本质力量的渴求。 中国古典戏曲也不乏悲剧作品。与西方悲剧相比较,中国戏曲往往由忠与奸、善与恶、压迫与被压迫的鲜明对立构成悲剧冲突,其中有《赵氏孤儿》、《精忠谱》这样的英雄悲剧,有《窦娥冤》这样表现被压迫者反抗精神的悲剧,也有《牡丹亭》、《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样的爱情悲剧。在不少作品中,大团圆的结局往往削弱了原有的悲剧力量。 神使赫尔墨斯著名的悲剧有许多
,如《俄狄浦斯王》、《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罗密欧与朱丽叶》、《安娜·克里斯蒂》、《浮士德》、《哈姆雷特》、《雷雨》、《椅子》,还有《骆驼祥子》老舍用同情的笔触描绘的一幕悲剧:二十年代的北京,一个勤劳、壮实的底层社会小人物怀着发家、奋斗的美好梦想,却最终为黑暗的暴风雨所吞噬。它揭示了当时“小人物”的奴隶心理和希望的最终破灭。随着祥子心爱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杀,祥子熄灭了个人奋斗的最后一朵火花。这是旧中国老北京贫苦市民的典型命运。 《骆驼祥子》一书大量应用北京口语、方言,还有一些老北京的风土人情的描写,读来亲切自然、朗朗上口,是现代白话文小说的经典作品。 《骆驼祥子》最初发表于《宇宙风》杂志1936年,1955年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新的单行本,老舍曾做了删改,删去了旧版第二十三章的后半部分与第二十四章的全部。八十年代出版的《老舍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则又恢复了旧版原貌。 《骆驼祥子》中一句“钱会把人引进恶劣的社会中去,把高尚的理想撇开,而甘心走入地狱中去。”不仅生动地写出了社会下层在经过了无尽得悲痛后,把对于社会的不公的愤恨,转嫁于金钱之上。其实,罪恶的不是金钱,而是不健康的心灵。也正是这种扭曲的愤世嫉俗刻画出社会的悲哀,人性的悲哀,组成了一幕社会的悲剧!
著名的悲剧作家无计其数
,如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莎士比亚、斯特林堡等等。 总之,悲剧最能表现矛盾斗争的内在生命运动,从有限的个人窥见那无限的光辉的宇宙苍穹,以个人渺小之力体现出人类的无坚不摧的伟大。
戏剧的一种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这是亚里士多德的定义),简单来说,悲剧主人公经历的一系列偶然发生的事件,却存在必然的联系,这必然的联系导致的结果是毁灭,主人公无力改变,这是命运的强制力量。就在这样的过程中,悲剧给人以震撼的力量。《窦娥冤》、《赵氏孤儿》不过是“冤”剧,通常是主人公有原因(并非命运使然)的遭遇不幸,经历一番起落,含冤,上诉等等,取得一个圆满的结局,那《梁祝》是不是例外呢?否,它结尾是以化蝶的形式,仍然是一种幻想的完整。这只是让我们产生了道德上的满足,而没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关于悲剧的详细研究,参见“悲”从何来?——就悲剧之“悲”对中、西文学人文趣向的一个比较--
中西悲剧比较研究文献综述
来源
悲剧”来源于西方,它源于古希腊的酒神祭祀,在希腊文中叫tragoidia,即“山羊之歌”。它从诞生开始就占据了西方文学主流的地位,并一直被认为是“最高的诗”。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第一个探索了悲剧的艺术特征并奠定了悲剧的理论基础,他在《诗学》中给悲剧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是这种情感得到陶冶。”[1]此后,黑格尔、尼采、叔本华都对悲剧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中国古代戏剧理论中没有“悲剧”这个词,只有“苦情戏(怨谱、哀曲等)”一说。“悲剧”一词在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文化的输入和我国大批留学归国的学者的引进而被引进中国。 对于中国古代悲剧同西方传统的悲剧的艺术比较随着西方文化的输入和我国学者的不断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成就。中西悲剧的比较研究在我国的发展概貌,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来看:晚清至上世纪初期,为中西悲剧艺术比较的形成期;上世纪二十年代前后至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为悲剧艺术比较的曲折发展期;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为中西悲剧比较的成熟期。
一、中西悲剧艺术比较的形成期
1840年鸦片战争轰开了我国闭关锁国的封建王朝的大门。在当时清政府“洋务运动”和进步人士的“戊戌变法”的影响下,我国大批青年到国外留学。他们学成归国后,带回西方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极大的拓展了知识分子的视界。于是文化界就自然地拿我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比较起来,这方面的代表任务是林纾、王国维和陈独秀等。 林纾从一般文学的角度作了比较文学的初步研究,虽然是初步的,但他开辟了中西文学比较研究的领域,是功不可没的。 王国维在他1904年写的《〈红楼梦〉评论》中,从美学的角度对中西悲剧的异同做了十分精粹的论述。他认为我国古代悲剧的“团圆之趣”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并且认为这种悲剧是我国所具有的民族特征,还分析了形成不同特征的原因,是因为“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观之色彩”,他还认为“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王国维是我国在戏曲研究领域运用比较文学的开创者,他通过对中西戏剧(包括悲剧)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了我国戏剧和悲剧的民族特征,并探讨了形成这种民族特征的深层次的民族心理原因,他所得出的结论直到现在仍然被大家所认同。 晚清的陈独秀,是继王国维之后的我国戏剧比较研究的先驱者。他在《论戏曲》(1905年),通过对中西戏剧的比较研究,他对中西演员的社会地位作了很好的比较“人类之贵贱,系品行善恶之别,而不在于执业之高低。我国以演戏为贱业,不许与常人平等泰西则反是,以优伶与文人学士同等。盖以为演戏事,与一国之风俗教化极有关系,决非可以等闲而轻视优伶也。” 晚清学者虽然在某些方面对我国古代戏剧和西方传统戏剧进行了比较研究,但总的来说,尚处于幼稚的朦胧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作为中西悲剧研究的形成期。把戏剧的比较研究推向自觉的、比较系统而全面的研究,则在“五四”前后。
二、中西悲剧艺术比较的曲折发展期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随着比较文化的发展,戏剧的比较研究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本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胡适、张厚载。 陈独秀是我国比较文化的重要奠基人,他在本时期著有《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等对中西文化的比较论文,对文艺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如吕徽提出要改革戏曲,在理论上研究上注意“引证东西新旧各种美术,得其有真正之是非,二使有志美术者,各能求具归宿而发明广大之。” 胡适从理论上明确提出了戏剧要进行“比较的文学研究”,认为“现在中国戏剧有西洋的戏剧可作直接比较参考的材料,若有人虚心研究,取人之长,补我之短”,则能促进我国戏曲理论的发展。胡适在他的《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中论述得十分深刻具体:“中国文学最缺乏的是悲剧观念。无论是小说,是戏剧,总是一个美满的结局。……这种‘团圆的迷信’乃是中国人思想薄弱的铁证。” “五四”前后取得成就较高的是张厚载,他从戏剧的时间和空间的不同处理上,找出了东方戏剧和西方戏剧两种不同戏剧体系的根本区别。他说“外国戏最讲究三种的联合(Three Unities),就是做作的联合,地方的联合,时间的联合(Unity of action , Unity of place , Unity of time)。中国跟印度的戏剧,都没有这种规律。地方跟时间的联合,更是向来没有。” 可以这样说,张厚载于“五四”前所发表的《我的中国旧戏观》,“把我国的戏曲理论研究推向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历史范畴。” 鲁迅也尖锐地批判我国古代戏剧“大团圆”结局是“瞒和骗”的文学,是封建专制思想和文化意识的体现。他在《论睁了眼看》的文章中说:“这是因为中国人底心理,是很喜欢团圆的,……所以凡是历史上不团圆的,在小说里往往给他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报应,互相欺骗。”
三、中西悲剧艺术比较的成熟期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学者们以更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西方文化,反思中国文化,他们站在前人的基础上,对中西悲剧的比较更深入、更全面、更成熟了,研究的队伍也更大了。 乔德文也对中国悲剧颇有研究,他说:“长期以来,我们有不少同志,特别在戏剧理论界,常常是运用西方悲剧的概念和理论,来衡量和要求我国传统戏曲的悲剧作品。他们往往忽视了传统戏曲中的一些特殊现象,甚至轻率地得出‘中国戏曲中大多数优秀作品不能列入悲剧’的结论。” 对悲剧研究有较大成就的是朱光潜,他认为“悲剧这种戏剧形式和这个术语,都起源于希腊,这种文学体裁几乎世界其他各大民族都没有,无论中国人、印度人、或者希伯莱人,都没有产生过一部严格意义的悲剧。” “中国文学在其他方面都灿烂丰富,唯独在悲剧这种形式上显得十分贫乏。……事实上,戏剧在中国几乎就是喜剧的同义词。中国的剧作家总是喜欢善得善报、恶得恶报的大团圆结尾。……随便翻开一个剧本,不管主要人物处于多么悲惨的境地,你尽可以放心,结尾一定是皆大欢喜,有趣的只是他们这样转危为安。” 钱钟书在《中国古典戏曲中的悲剧》一文中也说:“悲剧自然是最高形式的戏剧艺术,但恰恰在这方面,我国古代剧作家却无一成功。……(中国戏)留下的只有个人的同情,而没有上升到更高层次的悲剧体验。” 在肯定中国有悲剧的前提下,对中西古典悲剧中的不同审美风貌进行比较,如蓝凡、饶芃子、邱紫华、黄美序等。他们的研究重要集中在中西古典悲剧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角色、题材、冲突性质、结构、结果、结局、社会功能、风格,另外还有宗教对悲剧的影响等等。 饶芃子在其《文学批评与比较文学》中,将对中西戏剧研究的成果汇集在一起,她认为中西戏剧“由于地理环境、社会的经济、政治情况不同,民族习惯、文化意识、艺术传统的区别,中西戏剧在发展中走着不同的历史道路,在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把中西戏剧的发展历史加以比较探讨,研究中西戏剧起源、形成和发展上的异同,对于我们进一步探索总体戏剧规律,识别中西戏剧的不同特质,是一个有意义、有吸引力的课题” 前辈的研究硕果累累,成就斐然,饶芃子、邱紫华等曾在他们的论著中提到过中国古典悲剧是通俗文学,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在其著作《元人杂剧概论》中谈到元代杂剧兴盛的原因时说:“而那些征服者,又是文化比较低的外族。雅典的古典乐,还不如民众的俗乐更适合他们的要求,这也是当然之理,因此暗地里奖励俗乐,改善俗乐,乃是自然的事。”“但直到现在,还没有学者将中国古典悲剧的这一特点和西方悲剧作为高雅文学来进行深入系统的对比。这可以说是中西悲剧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 今年来,我国比较文学的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就带动了中西戏剧比较研究的实践。有学者从“中西选举的起源和形成,中西戏剧的文化品格,关于悲剧及‘大团圆’结尾”这三个方面来对中西戏剧进行比较。 1998年,教育部戏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将比较文学确定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要课程。这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比较文学教学在高等学校的普遍发展,也使隶属于比较文学的中西悲剧比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现在国内大学中文系基本上都开设了比较文学这门课程。如作为教材的《比较文学新编》中就有一整章来阐述对中西戏剧的比较,认为“仔细研究它们(中西戏剧)的产生、发展过程,了解、比较其各自的特征、规律,既可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又可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更好了解世界和适应世界。” 现在对中西悲剧研究的走向是要更为全面、系统地进行研究,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地研究,以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亚里士多德,贺拉斯[M]亚里士多德·诗学 贺拉斯·诗艺,罗念生,杨周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9页。 [2]王国维,[M]王国维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 [3]陈独秀,[M]论戏曲。 [4]陈独秀,[J]新青年,1915年,第1卷第4号。 [5] 吕徽,[J]美术革命,新青年,1919年,第6卷第1号。 [6]胡适,[J]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新青年,1918年,第5卷第4号。 [7]胡适,[J]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新青年,1918年,第5卷第4号。 [8]张厚载,[J]我的中国旧戏观,新青年,1918年,第4卷第4号。 [9] 苏国荣,[A]戏曲比较研究在我国的发展概貌,见夏写时,陆润棠编,比较戏剧论文集[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第105页。 [10]鲁迅,[M]鲁迅选集(第八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382页。 [11]乔德文,[A]中西戏剧观探异,见曹顺庆编,中西比较美学论文集[C],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331页。 [12]朱光潜,[M]朱光潜全集(第二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66年,第420页。 [13] 朱光潜,[M]朱光潜全集(第二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66年,第427~428页。 [14]李达三,罗刚主编,《中外比较文学的里程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12版,第359—356页。 [15] 饶芃子,[M]文学批评与比较文学,广州:花城出版社,1991年,第267页。 [16]青木正儿,[M]元人杂剧概论,隋树森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第6页。 [17]邵芳菲,[D]中西古典悲剧艺术性格比较,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18]叶绪民,朱宝荣,王锡明主编,[Z]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 [19]吴家荣主编,[Z]比较文学新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330页。 悲剧就是先将美好的东西展现给你,再于你面前一点点的撕碎,你看着它崩塌损毁,形体渐失,却无力挽回。
网络语言
起因
目前网络上流行“悲剧”一词,一般表不如意,不顺心或者失败,戏谑的味易中天品三国道比较强。最早出处《易中天品三国》,但无疑是经过百度mop论坛,wow贴吧等而风靡起来。在使用的时候一般可有形容词或名词的双重词义,用作形容词的时候比如“楼主你悲剧了”,用作名词的时候比如“坐看悲剧的诞生”。在网络中,可以用谐音“杯具”一词来代替“悲剧”。
网络语言
意思与平时常说的悲剧基本一样 相当于 :做了一些会被人吐槽的事、或是自己成为了笑点 就像悲剧一样 ps:“杯具”意同
悲剧论
1.0版:人生是杯具。 2.0版:我的人生就像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 3.0版:人生像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人生又像茶杯,本身就是个杯具;人生更像茶叶,终究要被浸泡在杯具之中。 4.0版:人生就像牙缸,你可以把它看成杯具,也可以看成洗具。 5.0版:人生就像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当你努力跳出一个杯具时,却发现自己跳进了一个餐具(惨剧)。 6.0版:人生就像是一个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当我们认为自己跳出一个杯具时,却已经掉进了另外一个杯具。而若你发现你没有跳进另一个杯具……那恭喜你……你掉下茶几了。 7.0版:人生就像一个透明的杯具,我们自知身在其中,偶尔和另一个杯具一见钟情,却出不去。 8.0版:我跟上帝说我渴了,于是上帝给了我一大堆杯具。 9.0版:女人是水做的,为了迎合她们,男人注定成为一个个杯具。 10.0版:人生要泡在杯具里才能入味。 终极版:人生是一只茶几,上面放满了杯具。而本身就是杯具的我们还非加上茶叶自以为与别人没有茶具(差距),结果人人都说咱现在要具就用餐具(惨剧)。我们在沉默中灭亡,成了文具;在沉默中爆发,成了火炬。我们想明哲保身,对一切都漠不关心,成了能剧。我们想一鸣惊人,都成了京剧。不能再次相聚,执手相看泪眼,成了默剧。生活是自己的杯具,别人眼里的洗具(喜剧)。 11.0版:就算人生像茶几,也要让它摆满上等青花瓷。
_____来自百度百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