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中国人自己办的大学,较早确立校训的有这么几所:南京大学的前身,1902年由两江总督张之洞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在1906年更名为两江师范优级学堂时,主持学校的李瑞清就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作为校训。不过,根据当时实行的“癸卯学制”,这两所学堂还都算不上是大学,只是到了1914年,两江师范优级学堂改名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才勉强称得上大学。这时江谦出任校长,明确校训为:“诚”。1914年,名副其实的大学——北洋大学,赵天麟出任校长,提出“实事求是”的校训。同年冬,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以《君子》为题作演讲,“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此后成为校训。何时确认没有记载,但在1917年清华大学修建大礼堂时,将此八字嵌入校徽高悬大礼堂正额,可以证明确认时间最迟就在这一年。1917年11月,在武昌的私立中华大学由创办人陈宣恺的儿子陈时继任校长之后,为学校制立了校训“成德、达材、独立、进取”。
而在这之前,中国并没有“校训”的说法,这是个舶来品。
而《弟子职》,虽无“校训”之名,但已初具校训之实。
另外有记载以来最早、比较正式的“校训”,这个叫做“学规”。据学者考证,是南宋朱熹于宋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所撰写的《白鹿洞书院学规》(又称《白鹿洞书院揭示》)。这个“学规”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如下:
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恿之、明辨之、笃行之;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