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人口的分布

汉族人口的分布,第1张

汉族人口的分布

汉族在全中国分布的特点是东密西疏,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发布):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259亿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8亿人,占8.49%。
根据中华民国侨委会2011发布的调查资料(中国大陆以外),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的2010普查资料(中国大陆分省市资料)所制成约略的 (假设海外华人数相当于汉族人数)汉族人口的世界分布图,汉族的分布主要中国本土(汉地)及近代华人移民史代的移入国为主。冷战结束后大中华地区指经济全球化下以汉族/华人为主的跨国网络。
就地理人口学上来说,汉族在中国主要集中于腾冲黑河线的东部,此外在东南亚、北美洲和西欧也有较多的分布,特别是圣诞岛和马来西亚,分别占当地人口的70%和30%。 汉族分布地区的特点,是在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的形成、发展与确立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历史上汉族人口有过几次大规模自黄河流域和淮河以北向长江、珠江流域南移。秦统一六国时,曾将关东强宗大量迁入关中,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时也有过类似移民活动,然而当时的经济发展决定了黄河中下游各郡为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如以秦岭与淮河为界把郡县地区划为南北两部,两汉大体都是北部约占当时户口总数的80%,南部约占20%。从东汉(公元25~220)末年起,北部割据混战,人民开始南迁,而西晋(公元265~316)末年“永嘉之乱”,黄河流域人民大规模南迁至长江中下游与长江中上游及汉水流域。经南北朝,继续有人口南移,使长江流域人口不断增加,但仍未改变北部人口多于南部的分布状况。然而如果拿隋末与西晋时的南部诸郡人口总数相比较,则长江流域与岭南各地人口增加了一倍以上。
唐末藩镇割据混战,五代(公元907~960)相仍,北部人口又一次出现了南迁趋势。到北宋末年,金兵南犯,出现了第二次人口南迁的高潮。南方人口大增,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以及洞庭湖、 鄱阳湖、 太湖等大湖周围和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这些地方成为人口稠密之区,人口密度高于北部各州。除以上两次大规模人口南迁之外,另外还有几次具有相当规模的人口南迁。南部经济自东晋以来发展迅速,至两宋时,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人口不仅密度高于北方,而且汉族人口的总数,至明、清时也已超过北方。
自秦汉到清朝,历代都有不少汉族人民通过屯垦、移民、掳掠、流亡等方式移居边疆各地,与边疆少数民族交错杂处,共同开发边疆。两千多年间,移居边疆的汉族有不少融入当地少数民族之中,其中唐代的东北渤海人、西南南诏人、辽代契丹人、清初满族等都以融化大量汉族人民而壮大、兴旺起来。其他各少数民族在发展过程中,也都吸收了汉族的成分,而边疆各民族内迁,与汉族杂处,往往大都融入汉族之中。汉族所以人口众多,与不断吸收其他少数民族成分壮大兴旺起来是分不开的。
汉族经历与中国境内各民族长达数千年的共处、迁徙,于是形成了在松辽平原及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大河巨川流域农业最发达的地区及城市集中分布,在边疆与当地各民族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汉族有相当数量人口移居海外。其中有的在移居国生根发展,成为当地的华裔,有的则保持中国国籍,成为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侨。 汉族人口绝大部分都分布在中国,在中国大陆,汉族占总人口的90%,分布于各个省市;在香港、澳门、台湾汉族分别占总人口的95%、97%、98%,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中国大陆2000年人口普查汉族分布(修订数据) 位次 地区 总人口(万人) 占总人口 比重(%) 汉族(万人) 占汉族 人口 比重(%) 占地区 人口 比重(%) 少数民族 (万人) 占少数 民族 人口 比重(%) 占地区 人口 比重(%) 合计 (大陆) 126,583 100 115,940 100 90.59 10,643 100 8.41 1 河南 9,256 7.31 9,143 7.89 98.78 113 1.06 1.22 2 山东 9,079 7.17 9,017 7.78 99.32 62 0.58 0.68 3 广东 8,642 6.83 8,519 7.35 98.58 123 1.16 1.42 4 四川 8,329 6.58 7,914 6.83 95.02 415 3.90 4.98 5 江苏 7,438 5.88 7,413 6.39 99.67 25 0.23 0.33 6 河北 6,744 5.33 6,453 5.57 95.69 291 2.73 4.31 7 湖南 6,440 5.09 5,782 4.99 89.79 658 6.18 10.21 8 湖北 6,028 4.76 5,766 4.97 95.66 262 2.46 4.34 9 安徽 5,986 4.73 5,948 5.13 99.37 38 0.36 0.63 10 浙江 4,677 3.69 4,637 4.00 99.15 40 0.38 0.85 11 广西 4,489 3.55 2,768 2.39 61.66 1,721 16.17 38.34 12 云南 4,288 3.39 2,855 2.46 66.59 1,433 13.46 33.41 13 辽宁 4,238 3.35 3,560 3.07 83.98 678 6.37 16.02 14 江西 4,140 3.27 4,129 3.56 99.73 11 0.10 0.27 15 黑龙江 3,689 2.91 3,504 3.02 94.98 185 1.74 5.02 16 陕西 3,605 2.85 3,587 3.09 99.51 18 0.17 0.49 17 贵州 3,525 2.78 2,191 1.89 62.15 1,334 12.53 37.85 18 福建 3,471 2.74 3,413 2.94 98.33 58 0.54 1.67 19 山西 3,297 2.60 3,287 2.84 99.71 10 0.09 0.29 20 重庆 3,090 2.44 2,892 2.49 93.58 198 1.86 6.42 21 吉林 2,728 2.16 2,482 2.14 90.97 246 2.31 9.03 22 甘肃 2,562 2.02 2,339 2.02 91.31 223 2.10 8.69 23 内蒙古 2,376 1.88 1,883 1.62 79.24 493 4.63 20.76 24 新疆 1,925 1.52 782 0.67 40.61 1,143 10.74 59.39 25 上海 1,674 1.32 1,664 1.44 99.40 10 0.09 0.6 26 北京 1,382 1.09 1,323 1.14 95.74 59 0.55 4.26 27 天津 1,001 0.79 975 0.84 97.36 26 0.24 2.64 28 海南 787 0.62 651 0.56 82.71 136 1.28 17.29 29 宁夏 562 0.44 368 0.32 65.47 194 1.82 34.53 30 青海 518 0.41 282 0.24 54.49 236 2.22 45.51 31 西藏 262 0.21 16 0.01 5.93 246 2.31 94.07 现役军人 250 0.20 239 0.21 95.53 11 0.10 4.47 汉族人数约22,575,365人,约占台湾总人口的98%。
台北马偕医院的林妈利医师对于人类组织抗原的研究认为,原住民族的组织抗原跟台湾汉人并不相同,估计台湾的客家及福佬人中,有13%具有原住民血统。 林妈利指出:“在我们以前的研究发现‘台湾人’13%的基因( HLA-A,B,C半套体 )是来自原住民,在那个研究我们是做了九族高山原住民及在消失中的‘巴宰’平埔族的研究,这虽然显示‘台湾人’的基因中并没有像想像中的有许多原住民的基因,但因为昔日的九族台湾平埔族现在已不易找到,无从研究及比较,所以到底有多少现在‘台湾人’的基因是来自这些已经消失的台湾平埔族是不得而知的。”
自2006年开始,林妈利的平埔族群遗传数据陆续发表,唯尚未有正式论文于学术期刊上刊出,同时受到许多方面的质疑与批评,例如斯坦福大学人类学博土陈叔倬在台湾社会研究季刊发表《台湾原住民祖源基因检验的理论与统计谬误》一文。在2006年7月国科会科学季“多样性台湾”特展专文中,林妈利写道:“台湾汉人有26%拥有来自原住民的母系血缘,亦即2300万人口中约有600万人是台湾平埔族及高山族的后代;其他74%是来是福建,是唐山妈的后代。”
2007年8月11日林妈利于《自由时报》发表《非原住民台湾人的基因结构》,文中林妈利表示经由检验100个台湾汉人,52%台湾汉人带有原住民族或东南亚岛屿族群的HLA,48%带有亚洲大陆HLA。粒线体DNA(母系遗传指标)方面,47%台湾汉人带有原住民族或东南亚岛屿族群粒线体DNA,48%台湾汉人带有亚洲大陆粒线体DNA,还有5%带有日本人粒线体DNA。Y染色体(父系遗传指标)方面,41%台湾汉人带有原住民族或东南亚岛屿族群Y染色体,59%台湾汉人带有亚洲大陆Y染色体。 2008年8月28日,林妈利再详细表示:“根据三个系统的分析,85%的台湾人带有原住民及或东南亚岛屿族群的基因,也推测有90%以上的人带有越族的基因, 而源自北方的汉族基因只有约87%。。
当时的慈济大学人类学教员陈叔倬,以及西拉雅文化研究者、西拉雅族人段洪坤,共同在《台湾社会研究季刊》上撰文《平埔血源和台湾国族血统论》,对林妈利的研究方法提出了三点质疑:
1.数据前后矛盾。在人类组织抗原方面,林妈利所声称的台湾人体内单倍型来自原住民的比例从13%(2000-2001年)变到52%(2007年);在线粒体DNA方面,则是由26%(2006年)变到47%(2007年)。
2.归类标准有选择性。在林妈利的研究中,判定“原住民血统”时使用了“绝对宽松标准”,只要研究对象的母系血缘、父系血缘、组织抗原这三个基因系统中有一与原住民相同,则被归类于“原住民血统”之列,但对“汉族血统”的判定却相当严苛,必须三个基因系统都不含原住民基因才能纳入汉族范畴。若用同一标准衡量原住民血统和汉族血统,则可得87%的台湾人有亚洲大陆血统,而85%的台湾人有原住民血统,但林妈利只选择性公布了后者。
3、归类方法不准确。如上所述,林妈利评判时的判定标准是“基因系统有无原住民基因”,而非“原住民基因比例是否比汉族高”,以提高“原住民血统”比例。但人类基因上万,若依此“绝对宽松”标准,只要多检测几个基因系统,“原住民血统”的估算比例可以升到99.99%,但若按同一标准衡量“汉族血统”,估算比例达到99.99%的速度更快,所以全无意义。
林妈利后来撰文回应,但文中并未回答两人的问题,而仅质疑其动机是否有宣扬汉族血统论的政治意图。
在陈叔倬、段洪坤对林妈利的回应中,他们指出指出林妈利选择性回避他们的质疑,却花大量篇幅提出无关原文内容的问题,要求林妈利正面回应。他们讨论了追溯祖源基因检测是否符合科学原理,指出“基因溯祖”方法不可能准确,并引用Brodwin、Bolnick等学者的警告,指出追溯祖源基因检测本质上更有政治意图。
除此以外,在研究中,只要受试者自称为平埔族人(无论是否真的有平埔族血统),林妈利就会将之置于平埔族样本列中,而不需做进一步确认。
自中晚明起汉族开始零星向东南亚移民,从19世纪中叶起又有汉族向欧洲、北美等地移民。
果敢族
果敢族是缅甸的一个很特殊的民族:在缅甸,他们被指为从中国云南省而来,居住在果敢县的中国汉人; 而在中国,有人指他们是明朝在缅甸的遗民。
明乡人
郑经在三藩之乱时出兵大陆,后因战事不利撤退,若干将领四散海外,礼武镇总兵杨彦迪投奔广南,二镇总兵周云隆率一队船在舟山,房锡鹏也有一支船队在浙江乌洋,黄进在琉球。。后以杨彦迪部将陈上川投奔越南定居西贡〈今胡志明市〉,设明乡会馆,并有“耻作北朝臣,纲常郑重;宁为南国客,竹帛昭垂。”对联自述身世。以明乡人之名传后世。
箕子朝鲜
商朝的遗臣箕子率商朝遗民(古河南、山东人,具体数目不明)到朝鲜半岛建立了“箕氏侯国”,并得到周朝的承认而成为诸侯。此一说法为“箕子东来说”(설)。韩国历史学家尹乃铉在其所著的《韩国古代史新论》中承认箕子朝鲜的存在,并认为箕子来源于中国中原。
日本秦氏与东汉氏
日本秦氏为日本一个古代的氏族,与东汉氏同为具影响力的氏族。自称秦始皇的后代(新撰姓氏录说是三世孙孝武王)。东汉氏则于三世纪至四世纪人,汉灵帝四世孙,应神天皇二十九年(太康十年)刘阿知带儿子刘都贺与二千名族人由百济东渡日本。居住在大和国高市郡一带,被赐姓东汉直,他死后儿子袭职都加使主。他也成为大和王权中东汉氏始祖。他也与儿子都加使主与身狭村主青到江南请织匠到日本被日本雄略天皇赐姓为直(因此被称为都贺王),子孙因此以直为姓。他们主要担任手工业与保安工作(他曾经救出履中天皇)。 日本的高桥、原田氏、大藏氏、秋月、江上氏、坂上氏、志贺、樱井、木津等姓这些多是阿知王后裔。东汉驹与遣隋使中的福因、坂上苅田麻吕、坂上田村麻吕也是他后人。在天武天皇时代东汉氏被授忌寸。
琉球闽人三十六姓
明朝时,明太祖接受琉球察度王的邀请,赐闽中舟工三十六姓。这些移民到达琉球后,在那霸港附近的浮岛上建立了久米村,并定居于此。
高昌
参见:新疆汉族
高昌居民以汉族(主要为汉魏屯戍军民的后裔和逃避战乱的内地移民)为主,少数族(主要为昭武九姓和其他西域国家的侨民)为辅。因而高昌国建制,如官制、兵制、赋役制、士族制等,大抵脱胎汉晋,又自具特色。汉族传统文化在高昌占统治地位。俗奉天神,兼信佛法。十六国时期,祆教已在高昌流行,但佛教在高昌一直受到尊崇。道教也有一定的影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9020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9
下一篇 2022-10-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