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也是其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
长路特别喜欢这首诗,常常朗诵。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赏读这首诗,走进这首诗的意境和诗人的内心世界。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初秋的傍晚,空旷的山谷,一阵淅淅沥沥的秋雨过去,一股清凉的秋风扑面而来。
置身于这静谧的山中,俗世的喧嚣听不到了,连自身的种种欲望也都平息了。
诗人因此感到轻松惬意,感到山雨过后,万物都为之一新。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夜色宁静,皓月当空;雨后的松林显得格外苍翠,月光穿过枝叶的缝隙,在林间投下淡淡的影子。
山泉也因一场秋雨变得更加清冽,白练似的流泻于山石之上,所有的这一切,是多么的清幽、明净。
月光如水,似乎将诗人的心灵也一并洗净了;山泉淙淙,似乎带走了诗人的一切烦恼。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那是姑娘们洗罢衣服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突然在水面晃动起来,原来是渔民的小船捕鱼归来扰动了它们。
结束了一天的劳作,人们的心情是那么轻松愉快:姑娘们说说笑笑,渔夫任小舟轻快地划过湖面。
面对这些勤劳淳朴、无忧无虑的人,诗人不由心生欣羡。
归隐山水,在自然的怀抱中平静、安然地生活,正是暮年诗人的追求。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春天的芬芳虽已消尽,但山中秋景亦佳,还是值得留下来细细品味的呀!尽管春天的美景不再,但山中的秋景也别有味道,对此完全可以随意处之。
自己还是留下来,静静体会这里平静的生活吧。
“山中”可以远离凡尘俗世,所以诗人决定要留在山林水间,在这“世外桃源”中保持内心的那份悠然宁静。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四句诗出自于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五言律诗《山居秋暝》。
前四句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画像这首诗描绘的情景是: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人与自然和谐地融和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似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似一支优美的抒情乐曲。
这首诗中后四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是承前四句,描绘出了人与自然的美,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生动自然风光与人融和在一起抒情的画面,又似一支优美的情景交融的合奏曲。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的意思是:洗衣服的姑娘住在竹林间,在那里喧笑,莲叶摇动,渔舟离去。
虽然,青春的芳华歇息了,我自己可以留恋在山中,不回去。
这真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美的图画:浣女们兴奋地从竹林中传来了喧笑声,鱼船如梭,在荷花丛中穿动,那动态与竹林中传来浣女嬉笑声,人与自然和谐地融和在一起,给人一种动而新的愉悦而开心的感觉。
也可以理解成:竹林里传来阵阵洗衣女子回家的喧笑;莲蓬抖动,那是渔舟在行走。
任凭春天花草的芳香消失,而山间秋色却是我永远留驻的理由。
这首诗的后四句,折射了作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特点,不愧是唐代名声显赫的大诗人。
这首诗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时创作的。
是写了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
只有在这种悠闲地环境中,又有文字基础,写作能力,思想静雅,才能写出传颂百世的诗歌佳作。
诗人王维找到了一个世外桃源。
因此才有“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以表达此刻自己愿意留在“山中”,而不愿意去“朝中”真实思想。
在这里,他可以远离“朝中”,洁身自好。
这是王维为啥要写这首诗所隐含的主要思想。
总之,这首诗以自然美来说事,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理想社会中的一种美。
表面看,后四句诗只是描述的人与自然景观,实际上诗人是通过对自然与人的描绘寄情言志,字里行间蕴含着耐人寻味自我感受。
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