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志

诗言志,第1张

诗言志 “诗言志,词传情”,这句话你怎么理解?

大家好,我是零点拾韵,很高兴回答题主的问题。

“诗言志,词传情”的正确理解这句话不能简单的理解为:通过诗来表达志,通过词来抒发感情

首先“志”属于“情”,“情”包含“志”,两者之间不存在相互对立的关系。

在唐诗宋词里,往往是情在志中,志寓于情,当然,也有不少作品单纯抒情或单纯言志。

实际上,这句话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何为互文,简单说就是上文的词语与下文的词语相互补充含义,先来看两个例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这里边,“物”与“己”互文,“喜”与“悲”互文,整句话的正确理解是:不因为外部环境和个人遭遇产生情绪变化。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雪》同理,“千里”与“万里”互文,“冰封”与“雪飘”互文,整句话的正确理解是:放眼望去,雪花飘飘,广阔大地被冰雪覆盖。

再来看“诗言志,词传情”,“诗”与“词”互文,“志”与“情”互文,那么整句话的意思就很好理解了:通过诗词来表达志向和抒发感情

表达爱情的唐诗举例解析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元稹《离思五首·其四》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元稹为悼念亡妻而作,显然是抒发思念之情。

简单解析一下:还记得以前我们一起去看大海吗?而今你已不在,我不想到任何地方看海了。

还记得我们一起去看过巫山的云彩吗?而今你已不在,我不想到任何地方看云了。

每次我走过花丛(比喻美女)中我都懒得去看了,一方面是我本身的修为,另一方是因为心中放不下曾经的你。

全诗满满的思念,满满的一往情深。

表达志向的宋词举例解析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上阙写景,下阙抒情言志。

面对旧日山河,南宋朝天无所作为,而辛弃疾作为曾经的武将却不得重用,空有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一片爱国之情无以释放。

整首词表达了作者渴望再披战袍,收复河山的远大志向。

结语诗与词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不存在所谓“诗言志,词传情”的局限性。

诗可言志,词亦可;词可传情,诗亦可。

谢谢邀请!我谈谈看法。

有关“诗言志”与“词传情”的回答一.“志”也好,“情”也罢,都是指“人的思想感情。

”“诗言志”大家听得多了。

无论是《左传》还是《尚书》还有那《庄子》、《荀子》都提过“诗言志”。

到汉代,人们对“诗言志”即“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这个诗歌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基本上趋于明确。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在这里把“情”和“志”并提,两相联系,我认为是比较中肯而客观的。

《毛诗序》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其实“志”也好,“情”也罢,都是指“人的思想感情。

”二.可是为什么又有“诗言志”与“词传情”之说呢?“词传情”中的“情”被偷换了概念:成为“艳情”之“情”了。

我国诗论家习惯把二者分开来说。

直到宋朝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还说:“建安、陶、阮以前,诗专以言志;潘、陆以后,诗专以咏物;兼而有之者,李、杜也。

言志乃诗人之本意,咏物特诗人之馀事”。

可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旧文人仍然认为诗是言大志向的。

什么咏物啊,抒发个人的闲情——儿女情长之类都是词的事。

认为词是写“艳情”的。

正所谓:诗庄词媚。

即“词”为“艳科”。

提到词为艳科就不能不提《花间词》。

你听这名就够“花”的。

《花间集》得名于花间词人张泌的《蝴蝶儿》词“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

”无独有偶,我国近代我国有个鸳鸯蝴蝶派(中国近代小说流派)也是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

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

言归正传:很长一段时间里当时文坛主流媒体看不起词曲小调。

但是有一个才子柳永惯于在烟花柳巷与歌伎舞女唱和。

也爱写与这些人的离情别绪。

所以宋仁宗说:你还是去写你的那些东西吧!因此被宋仁宗取消了科考资格。

柳永当初还是热衷于求取功名的。

也写过给杭州长官孙何拍马屁,歌功颂德 的《望海潮.东南形胜》。

科举无望,便干脆写词吧!便自嘲说是“奉旨填词”。

柳永便混迹于歌伎舞女之间写出许多,其情真切,其词婉约的篇章。

柳永去世,歌伎舞女发起捐款活动并集体为柳永送行。

柳永的词,人们非常爱唱。

正所谓“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他的粉丝遍天下。

宋代婉约词的代表便是柳永、李清照。

提到“婉约词”就不能不提“花间词”。

花间词是一种活跃在晚唐和五代的中国词派,从它的来源《花间集》得名。

婉约词是指自花间词以下,以温庭筠,柳永,李清照,周邦彦等词人为代表的词派,他们的词表情达意一般崇尚含蓄婉转,充分发挥了词"专主情致"的特点。

修辞委婉、表情柔腻的词作。

婉约词在取材方面,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绪,在表现方法上多用含蓄蕴藉方法将情绪予以表达,其风格是绮丽的。

婉约词出现较早,从唐五代以温庭筠(花间鼻祖)为代表的“花间派”开始,继有宋初的欧阳修、晏殊、晏几道,与欧、晏同时的柳永,虽在词的表现方法上大有改进,但仍未脱离婉约风格。

之后,又有秦观、贺铸,李清照继起。

花间集以及婉约词派的产生是时代的必然。

回首我国唐诗宋词的发展脉络你就会发现:文学样式的变化,文学题材,以及诗人歌咏的内容的变化离不开相应的那个时代。

盛唐时期大唐蒸蒸日上。

正如李泽厚所说的那样:“盛唐以其对事功的向往而有广阔的眼界和博大的气势;中唐是退缩和萧瑟,晚唐则以其对日常生活的兴致,而向词过渡。

这并非神秘的气运,而正是社会时代的变异发展所使然。

”(《美的历程》)安史之乱给唐帝国以重创;中唐以后政治的腐朽、社会的颓败,更令广大文士屈志难伸,背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

面对着衰乱的时世,人们既有虚无之中的忧患,也获得了摆脱一切禁锢之后的轻松。

社会文化回避那些金刚怒目的刚性文学,转而需要熨贴人心灵的慰藉,使得人们从焦躁、饥渴的状态中求得滋润和平衡。

于是,消遣性、柔弱性、日常琐细化的软性文学应运而生。

加之中唐以来南方都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步壮大,追求世俗享乐的意识迅速膨胀,进而成为一股声势巨大的文化潮流。

曲子词的兴盛正是迎合了这样的趋势,陈洵《海绡说词云》:“词兴于唐,李白肇基,温岐受命,五代瓒绪,韦庄为首。

”意思是说:词这种文学体裁在唐朝开始发展,有李白开始打基础,然后温庭筠继承,唐朝以后五代的人继承词的事业,以韦庄为第一。

《花间词》都是写什么呢?请看这一首:杂曲歌辞·杨柳枝[ 唐·和凝 ]软碧摇烟似送人,映花时把翠眉颦。

青青自是风流主,漫飐金丝待洛神。

瑟瑟罗裙金缕腰,黛眉偎破未重描。

醉来咬损新花子,拽住仙郎尽放娇。

鹊桥初就咽银河,今夜仙郎自性和。

不是昔年攀桂树,岂能月里索姮娥。

这种艳情诗我就不翻译了。

当时士大夫之类的人不屑于词,认为词过于香艳,确实那时的词与诗差别很大。

诗言志,词传情。

(这个“情”此时真是“艳情”了,把《毛诗序》中提到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中的“情”给偷换了。

)而且这些词在酒肆妓院盛行,称“词为艳科”。

但这种趋势自李后主后就改变了。

讲到词,首先要提到五代词,因为五代词是唐诗过渡到宋词的一个关键桥梁,其中的关键人物是李后主,即李煜。

李后主是战争的失败者,却是文化上的战胜者。

因为他的词征服了整个汴京,整个汴京文人都开始填词,词变成了文学的主要形式,他令原先属于贩夫走卒的歌声,忽然变成了士大夫用来疏解生命的某一种情怀工具。

李后主经过亡国之痛,他的诗要比早期深沉的多。

改变了原先艳词的味道,字里行间渗透着亡国之苦:《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五代: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而真正开阔了词的题材范围。

不仅是个人“闲情”而可以抒一切情怀。

使词能和诗并举天下的当推苏轼的功劳了。

他的后继者陆游、辛弃疾等大有人在。

于是词也可言志了。

此时“诗言志”中的“志”与“词传情”中的“情”又可以名正言顺的表示“思想感情”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9044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9
下一篇 2022-10-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