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进入咸阳之后,秦朝的重要典籍全部被收藏起来。
刘邦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从而得到了秦民的支持。
后来刘邦便用汉社稷取代了秦社稷,秦朝的遗产已经完全被刘邦继承了下来。
刘邦当初看到秦始皇的时候,不由得发出一声感叹:“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从这句充满羡慕的话语来看,刘邦在击败项羽之后,恐怕也有把自己变成第二个秦始皇的想法。
自古成大事者,总是能抑制住自己内心的冲动。
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不是千百年前的史书记载,而是生生地就摆在刘邦眼前。
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不能怪罪于郡县制,但被他们推翻的秦朝却的确就是采用了郡县制。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大多数人对于郡县制还是有着排斥心理。
刘邦在击败项羽之后所面临的局面,其实和灭秦后项羽所面临的情况也差不多。
区别就在于刘邦的头顶上没有一个义帝在那儿压着。
项羽失败的原因不能归咎于分封制,但当初项羽的确就是搞得猪猴乱窜。
而这些诸侯们还不是血缘宗亲,根本就形不成周朝初期那样的格局。
全面采用郡县制的秦朝二世而亡,大封诸侯的项羽当步即亡。
郡县制失败了采用分封制,分封制失败了就再采用郡县制吗?再次审视秦朝朝堂上的几次争论,原来不是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而是郡县制和郡封并行制之争。
看来并不是只能非黑即白,在黑白之间还是可以有个灰色。
郡县和分封并行虽然被秦朝否决,但看起来却是的确可行。
但是刘邦刚刚建立的汉朝,和秦始皇建立的秦朝不同,刘邦面临的复杂情况要比秦始皇复杂得多。
刘邦在采用了郡县和分封并行制之后,就开始致力于清除异姓诸侯王。
刘邦当上了皇帝也没能得到消停。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
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山野老人解读两汉三国,与您一起体会历史新感觉!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刘邦为什么采用分封制和郡县制双规治国?对于这个问题,山野老人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一,刘邦一时难以改变现状。
项羽推翻秦朝后,实现的就是分封制。
刘邦自己就是项羽分封的汉王。
刘邦在与项羽争天下的过程中就是以汉王的身份与项羽抵抗。
刘邦战胜项羽后,分封制并没随着项羽的灭亡而灭亡,相反,在这个过程中,刘邦还分封了不少诸侯王。
如英布就是项羽分封的九江王,刘邦战胜项羽后,改封英布为淮南王。
张耳是项羽分封的常山王,刘邦后来改封张耳赵王。
韩信占领齐国后,刘邦分封韩信为齐王,后来改封为楚王。
彭越原来是魏国的相国,魏王豹死后,刘邦改魏国为梁国,封彭越为梁王。
燕王臧荼、吴王吴芮等是项羽分封的,韩王信是刘邦后来分封的。
以上七个诸侯王,在刘邦还是汉王的时候就存在,刘邦消灭项羽后,这些诸侯王占有地盘,手握兵权,刘邦一时难以撼动,只得允许其存在。
二,历史的经验教训让人捉摸不透。
郡县制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首创,他的进步意义并没有显现出来,人们对其进步意义也缺乏认识。
秦朝对郡县制就一直争论不休。
复古派淳于越就赞成分封制,建议秦始皇分封自己的子弟为诸侯王,对此,李斯表示反对。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实现郡县制。
可是秦朝实现郡县制,却是个短命王朝。
周朝实现分封制却是历史上第一个鼎盛的王朝。
周朝历时几百年,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从历史的经验教训来看,到底是分封制具有优越性,还是郡县制具有优越性,当时的人们难以下结论。
三,刘邦心态复杂。
面对七个诸侯王的存在,刘邦的心态很复杂。
项羽分封天下,项羽自己分封为西楚霸王,以此区别于诸侯王。
刘邦现在是汉王,与英布的淮南王、韩信的齐王、彭越的梁王没有区别。
为了显示自己与众不同,刘邦玩弄手段,让英布、韩信、彭越等一众诸侯王推举自己做皇帝。
刘邦做皇帝的心理显示刘邦企图如秦始皇那样,实行中央集权制,让权力高度集中。
刘邦做了皇帝后对于那些诸侯王如芒在背。
刘邦又捏造种种罪名,先后剿灭了燕王臧荼,韩王信、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等。
刘邦剿灭这些诸侯王后,顺势推行郡县制,国家内部就不存在分封制了。
但是刘邦没有顺势而为,而是在剿灭异姓王的同时,又不断册封自己的子弟为王。
国内仍然存在分封制。
刘邦为什么在剿灭异姓王后,仍然封自己的子弟为王呢?这同样表现了刘邦的复杂心态。
刘邦担心实行中央集权制会遭到地方势力的反对,朝廷一时无法应对,所以继续封自己子弟为诸侯王,企图借助自己的子弟来拱卫京城。
西汉最初的几代帝王都有如同刘邦这样的心态,所以都继承了刘邦的郡国并行的治理模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