嗔心是什么意思

嗔心是什么意思,第1张

嗔心是什么意思 “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是什么含义?

“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是出自《金刚经》经文中的一段话。

《金刚经》是大乘的教法,是趋入十地菩萨以上的证量才能受持的。

经文的内容也主要是佛陀对弟子须菩提的开示,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记录并演说的。

所以,一般人也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其实前面两句都是很好理解的, 但是很多人会卡在最后这句“是名说法”的问题上。

现在就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几句经文的含义:1、我们先来看看,“说法者”:就是讲法的人, 说有资格讲法呢?而且是针对十地以上的菩萨,当然是佛陀了。

佛法是宇宙大自然本来具有之法, 是众生因缘的示显佛陀随因众生的祈请而开启了教法。

所以佛陀有什么法可讲?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说“讲法者,无法可说”。

2、那么问题来了, 既然“无法可说”, 又何来“是名说法”?原来无法可说也是一种说法。

因为佛陀很多时候是不开士佛理的,佛陀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禅定状态下,大家看经文也知道,一般都是弟子周匝环绕,顶礼祈请佛陀开示,然后佛陀才开始说法的。

但是世间很多众生不是学佛人, 同样就是很多学佛或者信佛的证量也达不到十地菩萨的证量,那么他们的恭敬心是升不起来的,但是他们也会让佛陀开示。

因为不具备恭敬心,所以很多时候佛陀是不讲法也不开示的,但是也就是一种开示了。

名曰:无言的开示!3、最后,我们现在就来解释一下“是名说法”:为什么佛陀对有些问题很多是不答的?也是说法呢?为什么呢?是发心的问题:恭敬心和信心。

求法者的发心问题。

一个是问题的本身超出了他本身可以理解的范围。

所以对于利益众生来说, 有些问题本身不能让众生受用的,产生不了利益的,就不方便来做开示!如果没有恭敬心和信心的话,就会带着挑剔佛法的殊胜性的心态也就是世俗说的吐槽式学佛。

这样的话必然会带着一种批判性的角度来看待经文!你放心的看, 任何一种教法都能找出他的问题!因为都是有为法;方便说。

都是针对性的开示,不是究竟圆满无漏的。

比如:你贪心就让你修布施;嗔心就让你修安忍。

但是反过来如果你没有嗔心有什么辱可以忍呢?这都是相辅相成的事情,你说上就远离下,你向左就远离右。

你想找问题就永远有问题。

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所以这佛法只有在无上恭敬心上来观照他的目的才能得到受用的。

所以佛陀很多都是默然的,没有办法给你做开示了。

因为你不想否定自己,没有一种恭敬心信心的祈请祈愿。

因为你不信佛,信的是自己。

所以佛陀看恭敬心不到位,也就默然不作答了。

所以针对这类的信众也是一种说法“是名说法”!佛陀最初要求弟子都必须出家,斩断对世俗的贪恋,升起无上的菩提和慈悲,所以弟子每次都是恭敬顶礼膜拜供养佛陀。

佛陀才开启教法,名曰:“是名说法”!同样,佛陀的开示都是针对佛教徒的,具备最基础都是在恭敬心和信心上增上的。

仪轨戒律都要依教奉行, 不能自己定义自己的知见和教法,自定义规则。

所以这个佛法的标准就是依止的根本。

《金刚经》 中的经文内容证量极高, 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 包括我搜索了很多百度上和一些佛教网站上的关于金刚经《金刚经》内容的开示 ,很多都有偏差。

所以大家一定要找个明师去依止, 依教奉行。

这样才不会在修行路上盲修瞎练,走很多弯路。

愿大家早证菩提,吉祥如意!获取更多佛理知识,欢迎关注头条号:上师坛城!

这是《金刚经》第二十一品中的内容,《金刚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十六会中的第九会,所以《大藏经》的分类,将《金刚经》归属于“般若部”,“般若部”的经典,多为“般若宗”所奉持,在汉地佛教,“般若宗”又称为“空宗”,或者叫“性宗”,在印度则属于“中观派”,与另一个“瑜伽行派”,构成大乘佛法的两大车轨。

既然是“空宗”,自然要侧重于“空”,佛教经典都在讲“缘起”,“缘起”的目的是为了对治各类执着,既然是“缘起”,那么它的本质自然也就是“空”,既然“空”了,自然也就没有执着了,所以“中观派”的特点,特别是前期的“龙树中观”,还有后期的“应成中观”,都是只破不立,真的是“犹如莲花不着水,又似日月不住空。

”依照“中观”建立正见,能把我们的执着破的一干二净。

“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这就是典型的破“执”句,对于这一句,我们参照经里的另一段,就好理解了,佛另一段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如来所说法,就象是一艘船,能让众生渡过生死海,到达解脱岸,虽然船很重要,但也仅限于我们渡海前,渡过海以后,船也就没用了,该舍则舍,否则就会又形成新的执着,这是这一段的解释。

至于“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这一段,明白了上面那段,就容易理解了,既然“法”该舍时就应该舍,不应执着,那么对于说法的佛和听法的众生而言,佛只是应机而说,众生也只是应机而问,应机而听,这个“机”,就是指最佳时机,佛是智者,知道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才能度脱什么样的众生,一切智慧无碍,了了分明,所以也只有当“机”的时候才最宝贵,时机一过,一切也都过去了,不应该再留恋。

那么关键的地方来了,既然都是在“应机”,那么所问和所说,就都不可能是永恒不变的,这就相当于每个众生都是一把锁,佛遇到哪个众生,就会配一把相应的钥匙把它打开,锁打开以后,钥匙也就没用了,佛就会毫不留恋的把它丢掉,但众生不能因为这把钥匙能打开自己这把锁,就想当然的认为它也同样可以打开其它的锁,从而把它当成万能钥匙珍藏起来,这就是执着了,万万要不得。

所以佛说“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意思是我给你说的法(说法者),就相当于是给你治病的药,药是专门治你的病的,它只对你的病管用,你的病好了以后,它就不再是药了,就当我什么药也没给你就行了(无法可说),所以千万不要以为拿到了包治百病的万能药,然后还抓着不放,那样会适得其反,重生执着,这等于旧病未好,新病又生。

所以所谓的“法”,只是一个名字而已,对需要的人而言是“法”,对不需要的人而言则是“非法”,一切都由一个“机”来确定,电光火石,转瞬而逝,切不可拘泥不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9106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0
下一篇 2022-10-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