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鸣惊人,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但在《史记·滑稽列传》和《韩非子·喻老》都有记载,分别讲的的楚国和齐国,中心思想一样的两个故事。
史记说的是淳于髡劝谏齐威王,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韩非子书中说的是伍举劝谏楚庄王熊旅,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默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
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目前有争论,具体是韩非还是司马迁谁不知道,最早的蓝本是韩非记载的春秋楚庄王的典故。
可以肯定,韩非比司马迁记载的时间更早一些。
但司马迁明确了“一鸣惊人”这四个字,韩非只是“飞必冲天,鸣必惊人”!
“一鸣惊人”讲的是春秋时期楚庄王的故事。
据《韩非子·喻老》记载:“楚庄王熊旅初期执政的三年期间,不发布政令,不治理朝政。
右司马伍举就跟楚庄王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一只鸟停驻在南方的阜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是什么鸟呢?” 楚庄王答曰“三年不展翅,是为了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为了观察民众的态度。
虽然还没飞,一飞必将冲天;虽然还没鸣,一鸣必会惊人。
你放心,我知道了。
”半年以后,楚庄王亲临朝政,废除政令有十项,启用九项政令,诛杀大奸臣五人,提拔隐士六人,大力整治楚国。
并带兵讨伐齐国,在徐州大败了齐军,在河雍战胜了晋军,在宋国汇合诸侯,终于使楚国称霸天下。
庄王不因为小事而妨碍好事,故此能有好的名声;没有过早显露,故此能有好的功绩。
所以说:“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不可估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