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诗开山满桃山杏山好景好来山客看山里山僧山客山山中山路转山崖宝塔诗,杂体诗的一种,是一种摹状而吟、风格独特的诗体。
顾名思义,它形如宝塔。
从一字句或两字句的塔尖开始,向下延伸,逐层增加字数至七字句的塔底终止,如此排列下来,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即如塔形、山形。
起始的字,既为诗题,又为诗韵。
宝塔诗,原称"一字至七字诗",也叫"一七体诗"。
从一字到七字句,逐句成韵,或叠两句为一韵,很有规律。
后来有的增加到十字,甚至十五字的。
简介宝塔诗从一言起句,依次增加字数,从一字到七字句逐句成韵,叠成两句为一韵。
直至从一至七字,对仗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声韵和谐,节奏明快,有如"鲲鹏展翅,扶摇直上"之感。
像这样字数逐句增多,如果把全诗横写,外形就像古代的宝塔一样,底宽上尖,中间逐层收缩像等腰三角形。
起源宝塔诗最早的雏形始见于隋朝,隋•释慧英有《一三五七九言诗》为证。
其中从一言至七言的,又称为"一七体"诗,如是宝塔词则称《一七令》(词牌)。
这种"一七体"诗(有的从一至九或一至十字),既立题又押韵,指物为题,以题为韵,一韵到底。
诗人或状物赋形,或托物言志。
每一句都各自成对。
第一字(也是第一句)既是题目,又是音韵,同时也规定了全诗描写的对象和范围。
第二字往往是第一字的重复。
其他六对,都是隔句押韵。
这中"一七体"诗的特点是扣题紧凑,对仗工整,形成诗歌独有结构美。
读后使人玩味不已,其趣无穷。
特点宝塔诗的诗歌形式美,对后世新诗的发展影响极大。
如现代文学史记载,像胡适、郭沫若、徐志摩、冰心等著名诗人都曾经在创作新诗时采用过像宝塔、阶梯等诗行排列的形式,显得新颖别致。
闻一多先生曾提出关于诗歌的"三美"理论,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其中,"音乐美"强调诗的律动,"绘画美"强调诗的意境,"建筑美"强调诗的形式。
这是值得推广和遵循的。
就拿宝塔诗来说,它在不同时期,不同年代,不同场合的确发挥了无比的艺术魅力,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诗歌样式。
分类宝塔诗按形状分可分为单宝塔诗、双宝塔诗和变形宝塔诗。
从读法上分,人们把从上依次读到下的称宝塔诗,把交织读、倒读、回文读或迂回读的各自另起了名字,如火焰体诗、飞雁体诗歌(晴空展翅飞雁文诗)、叠翠诗等。
宝塔诗原称"一七体诗"。
因为它从一字至七字诗,从一字句到七字句,或选两句为一韵。
首句为一字,实际是个题目,一韵到底。
宝塔诗因句式参差,讲究格律,后人谱以为词,并以"一七令"之名定为词牌。
后来这种体又增至十字句或十五字句,每句或每两句字数依次递增一个字。
如:一至七言(尖塔诗)呆秀才吃长斋胡须满腮经书揭不开纸笔自己安排明年不请我自来――吴敬梓<<儒林外史>>
宝塔诗如何读什么规律?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