啰嗦还是罗嗦

啰嗦还是罗嗦,第1张

啰嗦还是罗嗦 罗嗦和啰嗦的区别

罗嗦是错误的。

啰嗦1、读音:[ luō suo ]2、释义:说话絮叨

3、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回:“黛玉站在炕沿上道:‘罗唆什么,过来,我瞧瞧罢。

’”4、译文:林黛玉站在炕沿上说道:絮叨什么啊,过来,让我看看就行了。

扩展资料近义词:絮叨1、读音:[ xù dāo ]2、释义:啰啰唆唆地说话。

3、出处:明·汤显祖《紫箫记·胜游》:“自成了人后,夜里和李郎絮叨叨到四五更鼓,番来覆去,那里睡来?”4、译文:自从长大成人后,每日夜里都和李朗说话聊天到武警半夜,翻来覆去,怎么都不会睡。

5、例句:你母亲已经告诉你无数次了。

不管你是否相信,她绝不只是絮叨,实际上她是有理由的。

语文中的“啰嗦”,写成“罗嗦”算是错别字吗?为什么有些一句话就能说清的问题,有的人要啰里啰嗦说一大堆?

语言表达是一门艺术。

有的人面对一件复杂的事,三言两语就能解释淸楚,有的人让他描述很简单的一件事,他也能啰啰嗦嗦把自己绕进去,听的人一头雾水,而他讲的却不知所云、一塌糊涂。

口才是语言表达的敲门砖。

想让自己有好的语言功夫,就得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邱吉尔有些口吃,但他是个有政治抱负的人,为了使自己能流利地演讲,改变自己腼腆的形象,他每天清晨口含小石子在森林里大声朗读,一举改变了自己口吃的毛病。

不口吃后,自信心也上来了,面对着几十万人的集会现场,他慷慨激昂、条理清晰、语言铿锵地表达着自己对法西斯的愤慨,表达着正义联盟必胜的信心,一点都不再怯场了。

自信是语言表达的必要条件。

数学家陈景润满腹经纶,却讲不好一堂数学课,这属于有名的“茶壶煮饺子,干着急倒不出来”;战国时期苏秦凭三寸不烂之舌,合纵连横、六国封相,这就是学以致用的成功典范。

把一件简单的事繁琐成一堆“理不顺,剪还断”的乱麻,云山雾罩不说,有时不只事半功倍,而且还有可能功亏一篑。

概括是语言表达的助推武器。

言简意赅,才能使倾听者很好地接收你的信息,想把语言组织好,就得在细节上做文章,细节决定成败。

好的发言者至少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发言要有条理,有条不紊地去讲话,而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斧子,胡扯乱侃一气;二要认真准备,发言前最好拉个提刚,至少也要打个腹稿,有的放矢,才能抓住要点;三是发言要看场合,做报告要不急不缓、滬美道来,演讲要昂扬顿挫、豪气干天。

用词恰当、深入浅岀,是一个能简炼发言者必备的素质。

那些啰哩啰嗦说话的人,如果不是生性胆怯、懦弱、遇事没有主见,就是缺乏语言锻炼,少世面,多怯懦的人。

至于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希望我上面的文字能帮助到你。

试着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每个人的表达风格不同。

有人喜欢简洁,有人喜欢面面俱到。

往往面面俱到的回答更加能给人们以启示。

其次,可能是答题者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或者提问者提出的问题不清晰,导致答题者没法一句话回答清楚。

再次,任何事物都有其多面性,我们既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又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理解。

往往多个角度看问题要比一个角度更加客观,全面。

最后一个原因,这可能是头条平台的推荐机制决定的。

平台的问答要想被推荐至头条首页,一般需要数百字的回答,还要配图。

即便这个问题一句话确实说清楚了,可是你见过一句话的答案被推荐到过头条主页么?没有,对不对!如果没有被推荐,那么这个回答又有多大的概率会被阅读呢?既然概率很小,那么这样的回答也就没有意义了。

最后,可以和提问者互动一下,就针对这个问题,您觉得可以一句话回答清楚么?我个人觉得还是不可以。

基于以上几点,写了这么多,希望我的回答能让您满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9118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0
下一篇 2022-10-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