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积累了数十年的教学经验,对作文教学有自己的看法,而关于作文批改的一些意见与方法,至今仍受用。
1、反对在学生习作上以划线、打圈做戏,要真诚交流,并尊重学生“有些国文教师看学生所写的文章,只觉得它不通,勾掉愈多,愈感觉满意。
这种观念发展到极点,于是整段勾掉的也有,全篇不要的也有。
勾掉之后,按照自己的意思在行间写上一些文字,就把练习本发还学生。
为什么原文要不得?为什么一定要照改本那样说才对?都没有说明。
……有些国文教师看学生所写的文章,不问那(哪)个地方须用句号,或须用读(逗)号,都打一个圈。
表示眼光并没有在任何地方跳过,圈子圈到完毕,事情也完毕。
”这样的行为,或许你我都有过。
叶老的确说出了我们的心声:一点痕迹没留,似乎怕学生质疑老师懒惰;而勤快点改吧,却会违逆了学生的本意,打击了学生热情,往往吃力不讨好,因为给人改文章,是最难、最痛苦的。
负责任的老师,也一定是真诚的,不做戏,在尊重学生的努力与文思前提下,给出有价值的建议。
2、批改要有的放矢,有理有据,落笔前要深思熟虑叶老反对的是搞随意勾画、圈阅的手段敷衍,却不拒绝细致、审慎地下笔修改。
当然,前提是从基本事理、文意文风等方面出发,使得修改既符合学生作文原貌,又有针对性地调整,达到质的提升。
最忌讳大段删除,大段补写,那样就不是学生的文章了。
特别是修改之处,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改,还可以和学生探讨,有没有更好的改法,要让学生信服,在启发中接受,而不是被动接纳。
3、批语务必要具体,切忌笼统、空洞。
这依然是真诚的问题,也关乎教师的职业道德。
偷懒谁都会,但不合适。
要么逼自己努力做到,要么想办法提高效率,总之,千篇一律地留一个“阅”字在那儿,学生也可能就不会重视习作,或空洞的套话,诸如“结构严谨,叙事明晰,语言雅洁”“很好”“流利”“明彻”等词,缀在文后,显得突兀,学生也不能得到提高,无论是褒扬,还是批评,都要具体。
“不如实事求是,在横头加上一些小批语,指出学生作文中的优点或毛病。
对全篇有可说的就加批语。
……如果没有什么可说,就可以不说”。
采访记录叶圣陶写作文有什么方法叶圣陶的代表作是什么?如何评价叶圣陶?叶老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倪焕之》。
我在上大学时从图书馆借来读过。
这本书写得很清纯,把一代青年献身教育事业的理想与奉献,写活了。
中间,还有不少爱情的描写。
不同于现在,文章没有把爱情写得死去活来,而是把它写成诗情画意,美不胜收。
假如现在我手头有一本《倪焕之》,我会毫犹豫地把它再读一遍。
对叶老的评价,一个字:好!他的人好。
我见过他写给某编辑的一封信,大意是请不要给他寄稿费。
他的字好,词源的题签,就是他写的。
他当过教育部长,日理万机,奉献人民,奉献社会!做人要做叶老这样的人,多少年后,人们依然对他念念不忘。
老实说,现如今,叶老这样的人,的確是少了。
怀念叶老!
谢谢邀请。
叶圣陶是我国唯一的被称为教育文学家的人,研究他和他的作品有积极而广泛的教育意义与现实意义。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说说自己的看法,欢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
首先,叶圣陶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语言学家和编辑出版家。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出生于1894年,卒于1988年,江苏苏州人。
1911年中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
在他的近百个短篇小说中,与教育有关的就达三分之二以上,这样就构成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叶圣陶独特的创作领域——教育文学。
叶圣陶也因此被称为“教育文学家”。
第二,叶圣陶在文学创作上是“为人生”和现实主义特色的代表。
1921年,叶圣陶和沈雁冰、郑振铎等10余人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此后,“教育小说”便占据他整个作品的绝大部分,比如《饭》、《半年》、《搭班子》、《校长》等。
特别是《潘先生在难中》和《倪焕之》最为著名,被选定为初高中的教科书中,影响了好几代人。
第三,叶圣陶还是一位最早写童话的作家。
叶圣陶是我国最早写童话故事的作家,也是我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开创者之一,他早年的童话故事被集结为《稻草人》,深受儿童读者欢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