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
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
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苦读成才 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
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
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
天天如此,从未间断。
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
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年轻时自认为已无书不读,便大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后经一老翁指点,遂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 ◎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出。
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
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
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
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
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
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
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
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
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
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
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
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
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 凿壁偷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
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
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
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
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
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
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
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
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
”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巴金的读书方法 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
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
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
我的脑子不肯休息。
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 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
这样有许多好处: (1)不受条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时间。
巴金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长期被德军包围的时候,有一位少女在日记中写着“某某型,《安娜·卡列尼娜》”一类的句子。
当时没有电,也没有蜡烛,整个城市实行灯火管制,她不能读书,而是在黑暗中静坐回忆书中的情节。
托尔斯泰的小说帮助她度过了那些恐怖的黑夜。
另一个例子是他自己在十年内乱中的亲身经历。
他说:“‘文革’期间要是造反派允许我写日记,允许我照自己的意思写日记,我的日记中一定写满了书名。
人们会奇怪:我的书房给贴了封条,加上锁,封闭了十年,我从哪里找到那些书来阅读?他们忘了人的脑子里有一个大仓库,里面储存着别人拿不走的东西。
”这两个事例说明,在一切不具备正常读书条件的情况下都可以“读书”。
(2)温故而知新。
通过回忆,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点地咀嚼,就象牛反刍一样,能进一步消化吸收。
每回忆一次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新的收获。
(3)能够不断地从已读过的书中吸取精神力量。
巴金说:“我现在跟疾病作斗争,也从各种各样的作品中得到鼓励……即使在病中我没有精神阅读新的作品,过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够我这有限余生消耗的。
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热。
” 顾炎武自督读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顾炎武自幼勤学。
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
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
”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
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
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
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
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毛主席怎样读书? 特殊爱好 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
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
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
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
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
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一带向箱子书。
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
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
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有一次,毛主席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
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认真地学,反复地读 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只图书、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
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
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诵。
《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他从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过。
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
一部《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讯,五真正十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
他批注的版本,现存的就有三种。
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他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
《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
《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等,他都反复研读过。
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划。
不动笔墨不看书 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
读书手抄报资料内容小学生没见过手抄报,老师布置一定要做,只好家长代劳了,是老师的错还是家长的错?您好!我是风儿清,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让学生制作手抄报,家长和老师互相沟通好,教孩子制作过程的方法得当,那就谁也没有错。
且听我道来。
手抄报是一种可以让学生手脑并用的学习方式,便于小学生了解、参与活动主题,自己动手制作,图文并茂。
如果运用得当,是一种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动手能力的好办法。
一、目前,有的家长对老师布置手抄报的作业有异议,为何?一是家长是没有清晰认识到孩子自己制作手抄报的作用。
二是认为孩子没有见过手抄报,老师布置这样的作业难度太大。
其实,老师要布置给孩子做手抄报,一般会确定好主题,给孩子观看手抄报的范本,至少通过多媒体展示的形式给学生看,对制作的技巧会做这些简单的讲解。
三是觉得孩子还小,写字很困难,也不会考虑排版,这样的作业事倍功半。
四是家长认为手抄报耗时耗力,做好交到学校,老师也还不一定觉得合格。
二、对于老师布置的手抄报作业,家长应该怎么对待呢?一是家长要认识到孩子制作手抄报的作用。
手抄报是目前学校常见的教育活动,活动主题丰富,是拓展学生学习的好方法。
比如:中秋节、国庆节、禁毒、消防等活动,老师会让孩子制作手抄报,来让孩子了解传统文化,理解活动主题。
这是一种正能量的作业形式。
二是要理解老师为什么把手抄报布置为家庭作业为了让孩子便捷地参与主题活动,会布置成家庭作业,让学生制作手抄报。
因为制作手抄报需要一些时间,所以很难在课堂上完成,这个家长要理解。
三是孩子做手抄报的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刚开始制作手抄报,孩子会觉得有困难,耗时较长,但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会变得比较熟练,这对孩子搜集资料、绘画排版、书面表达的能力有很大提高。
而且,每一期手抄报保留下来,也是孩子学习成长的足迹,虽然辛苦点,但何乐而不为呢?四是家长对孩子做手抄报不能替代, 只能指导方法,监督结果。
有的家长觉得教孩子做手抄报很麻烦,就会代劳。
虽然参与孩子完成作业这一过程是好的,但是包办代替,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五是不要用电脑排版打印,要让孩子动手 *** 作。
教学中的确碰到过这样的家长,为减少麻烦,直接用电脑排版打印。
这样的手抄报还有何意义?孩子又学到了什么?三、对老师的几点小建议1.建议手抄报的制作从三年级开始孩子太小,写字慢,绘画慢,的确会耗费太多时间。
我校就是从三年级开始做手抄报,好的手抄报作品在校内展览,教师组织一、二年级学生观摩、学习。
2.在布置家庭作业之前,要教给孩子做手抄报的方法、步骤、技巧等等。
特别初次做手抄报的学生,更是要耐心指导。
3.做好手抄报作业的评价。
要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亲手做手抄报。
对于自己亲手做的,就算质量不太好,老师也要持鼓励态度,四、小学生制作手抄报的简要流程关于怎么制作手抄报有很多文章,我就不细讲了,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确定主题———取个能突出主题的标题———搜集、选择与主题相符的内容———排版设计———按主题绘画———按主题摘录或自己写内容———涂色装饰。
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手抄报,是一件有益无害的事,老师认真指导,做好评价,家长鼎力支持,就会让孩子真正受益,健康发展。
小学生都没有见过手抄报,老师会要求学生一定要做吗?结果是家长代劳了。
在这个问题情境里,老师没有错,家长也没有错,而是学生的错。
先审题再回答,是我们对学生的一再要求。
所以,我们也来先审题主提的问题后再详细回答。
第一、“小学生没见过手抄报”。
这可能是小学三年级以下的学生了。
小学三年级以下的学生,识字量少,书写速度慢,因此不适合做手抄报。
不适合做,老师就没有讲过,因此,他们没有见过手抄报就属于正常现象了。
第二、“小学生没见过手抄报,老师布置一定要做”。
这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老师讲了,学生没听懂,或者说没听清楚,就做不来,怕家长批评,于是就赖给老师,说老师没讲,自己做不来。
到学校了不交作业,在老师那里又怕挨批评,所以给家长说,是老师叫家长做的,必须交。
二是这老师确实没有讲过手抄报怎么做的方法,也没有给学生展示过什么是手抄报。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或者盲目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或者说看别的老师在做就跟风。
但是,这样的可能有吗?作为老师的我,是否定这一点的。
所以我就去掉了这一点,下文就只谈第一点。
第三、“是老师的错还是家长的错?”这是一个选择问,很容易落入二选一的圈套,从中选择一个作为答案。
其实,根据以上的分析,老师也没有错,家长也没有错,而是学生错了。
学生错在没认真听,或者接受能力差,还两头撒谎。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第一、家长第一时间要与老师联系,问清楚这项作业的要求。
如果真有这项作业,是自己的孩子没听懂或者说做不来,那家长就要引起注意了。
注意的不在于这项手抄报的作业不会做,而在于去分析去了解孩子听不懂、做不来的真正原因。
找到孩子非智力因素没正常发挥比帮助完成一次作业更重要。
第二、找到孩子不能完成这项手抄报作业的原因后,家长当然要帮一帮了。
如果真是孩子不会做,家长的帮助还可以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避免没完成作业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带来的心理伤害。
如果孩子是由于态度不端正,上课没认真或者说畏难而退造成的不会做,家长在帮孩子的过程中,正是对孩子进行正面引导和教育的好机会。
所以,任何事情都不能一概而论。
“实事求是”永远是真理。
摸清情况后再对症下药,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一味地责备老师或者说责备家长,都是走极端的过激行为,对孩子的成长一无是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