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世致用的意思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
经世致用一词由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提出。
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当时的伪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对后人影响很大。
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扩展资料:经世致用思想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思想家——孔子。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仔细分析儒家思想,可以看到,传统儒学本身就是一种“入世哲学”,孔子不遗余力地宣传他的思想,目的就是要改变春秋末年社会动乱,礼崩乐坏的局面,恢复他理想中的社会秩序。
另外,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尚思辨。
它不像其他哲学思想那样,用极强的思辨性去解释诸如世界的本原问题,今生与来世的问题或是人世与鬼神的关系等问题,而是很实在,甚至可以说是很实用地教人们如何做人,如何行事,教统治者如何治国。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从其产生之时,就具有强烈的经世的传统,这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知识分子,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们吸收了这种经世精神,并将其作为自己重要的责任,自觉地担负起关心时政、关注国事、针砭时弊、甚至救国于危难之中的使命。
经世致用什么意思该如何理解龚自珍提出的“尊情”说和“经世致用”说?龚自珍生活的年代,正直所谓的"乾嘉朴学”盛行的时期。
在这个时代里的知识它都是伫立在一个畸形的繁荣里,或许知识分子需要以个性扭曲以及丧失独立精神为代价才能加以适应。
针对这种伪饰之风,龚自珍会提出叛逆的主张,就是要追求这种生命内在的东西,洗涤矫情的社会习气。
他曾说过:道焰十丈,不如同心一车。
尊情说虽然可能奉行有些让人觉得不顺畅,让知识分子唯唯诺诺的心一时无法得到转变,但是应该算得上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
而经世致用在龚自珍看来那就是肯定经世的意思,它必须以现实为依据,不通乎当世之务,不知今世之施于今日之孰缓,孰亟,孰可行,孰不可行也。
小阿蛮来回答看看,欢迎大家交流、补充。
简单说:尊情,是文学主张;经世致用,是政治理想。
下面分别来说:一、怎么理解龚自珍的“尊情”?龚自珍在《长短言自序》里说:情之为物也,亦尝有意乎锄之矣;锄之不能,而反宥之;宥之不已,而反尊之。
龚子之为《长短言》何为者耶?其殆尊情者耶?这是尊情说的出处。
什么意思呢?龚自珍就说,“情”是什么东东呢?最开始龚自珍是想把它锄之而后快的,后来发现,锄不掉,砍不完呀,只有“宥之”;宥,就是宽恕,原谅。
后来又发现,单单宽恕这些不知所起、莫名其妙而生的“情”,还不够!所以,到了最后,就“尊之”。
所谓的尊,就是遵从,不违背。
这是什么呢?这其实就是主张自由,主张个性,要无拘无束地抒发个人内心的真情实感。
有什么,你就说什么!就是这个意思。
龚自珍所说的“情”,包括哪些方面呢?我个人理解,至少包括三点:第一,人的纯真的情,相当于我们说的“童心”。
童心是什么样的?就是很单纯,很自然的流露的情感。
看到别人有玩具,你也哭着要一个,这就是童心。
大人不会这么干。
第二、人的感慨。
这一点说的是我们面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应。
什么是社会现实呢?那些美的,丑,恶的人和事便是。
当我们面对这些现实的时候,我们要有自己的“感慨”,比如,要敢于批判它,敢于揭露它,敢于抗争甚至是革命。
第三,要有忧患意识。
大家不要把龚自珍的“情”简单理解为个人的私情。
不是这么简单。
而是还要扩大去理解。
所谓的忧患意识,是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出于危难之时,一个人要有勇气去守卫,并且,图强。
我们现在来看龚自珍的“尊情”这个主张,并不觉得有多么牛,多么厉害是吧。
现在我们好像也整天都在说呀~~~~但是我们得回到中国漫长的文化传统,得回到龚自珍所处的时代去看。
这样才能明白龚自珍这一主张有多么石破天惊。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龚自珍尊情的主张,核心其实就是:人的觉醒。
他强调的是,一个作家、诗人,要不受任何束缚,要彰显主体创作的独立人格,要大胆、完整地表达出人的内心的情感诉求,不要怕,也不要装!大家可以看,这种主张,其实是西方文学、思想的主张,他们强调的就是“人”的觉醒,人的独立性;而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是儒家思想。
儒学强调的是什么呢?是存天理,灭人欲。
简单说,一个人,就不该有什么需求,有什么欲望。
更别谈什么独立人格了!二,怎么理解龚自珍的经世致用?前面说了,经世致用,偏向于龚自珍的政治理想。
具体来说,就是什么样的人才,才是真正有用的人才?大家继续往下看,这一点其实和他“尊情”的文学主张是一脉相承的,不矛盾。
首先,什么是经世致用?其实说白了,就是要学以致用。
是不是也很简单?这个概念并不是多么新鲜的主张,其实在儒家文化里面很早就有,比如孔子那里,孔子就主张要积极入世,并且具体到怎么做人,如何行事,最后要怎么治理一个国家。
而之所以到了龚自珍(还有顾炎武、黄宗羲、魏源等人)这里,经世致用显得那么重要并且急迫,是因为他们生活的清末时局,处在内忧外患之中,这时候,读书人就不能在固守书斋,空谈学问;而是要敢于面对社会现实,并作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什么样的才叫经世致用呢?至少包括两点:第一,要身体力行,做学问可以,但是不能和社会、和时代脱节。
比如龚自珍,他就致力于地理之学。
这个有什么用?用处可大啦。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地的地理环境、民俗民风、政治沿革等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这对该地的施政、图强是极为重要的基础条件。
第二,要和时政相结合。
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际,读书人你得有一种紧迫感和责任感。
比如当时沙俄侵占我国领土,以及后来的英国鸦片战争,龚自珍是怎么做的?他不仅关注边疆防卫,还亲自参与到禁烟斗争当中。
林则徐出京之前,龚自珍写了《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送给他,为林则徐出谋划策并且鼓励他。
至于人才的选用方面,我们都知道龚自珍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诗:不拘一格降人才。
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人才有各方面的人才,只要它有“用”,就是人才。
不怕多,越多越好。
那什么样的人才,才算人才呢?我个人以为有下面两点:第一,和时代联系紧密的人。
现在国家是什么形式,社会是什么局面,要了如指掌,一谈到国家大事,应该像谈到自己家事一样,既要知道,又要懂得如何应对。
第二,某方面突出才能的人。
有武力,很好,可以去与外敌作战;有文采,也很好,可以安抚百姓;有治国之策,非常棒,可以使国家富强。
即使是山野村夫,僧道仙佛,士农工商,都可以是人才。
大家可以看,龚自珍的思想是多么超前的。
而成败的关键是什么呢?是面对这么多的人才,得会用他们,得让他们有用武之地。
这就要求统治阶级要有吸纳、革新的勇气和魄力。
以上是小阿蛮的个人理解,不一定全面,也不一定准确,仅供各位师友参考。
欢迎多多交流补充。
感谢大家的支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