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Earth)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2006年冥王星被划为矮行星,因为其运动轨迹与其它八大行星不同),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
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
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远在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
地球会与外层空间的其他天体相互作用,包括太阳和月球。
地球是上百万生物的家园,包括人类,地球是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天体。
地球赤道半径6378.137千米,极半径6356.752千米,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大约为40076千米,地球上71%为海洋;29%为陆地。
太空之所以上看地球呈蓝色,是因为天空是地球的另一级,被海水所覆盖了。
地球是一个大磁铁,通过南北两极,磁场可以一直延伸到地球及地球以外十万千米以上的高空。
地球由地壳地幔以及地核组成,地核的温度随深度的变化而变化,在6371千米深处的地球中心,温度高达4500~5000摄氏度。
地球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球体,其实它是一个椭圆体。
地球赤道周长要比本初子午线周长要长。
中文名地球外文名Earth别名盖亚(Gaia)分类行星质量5.965×10^24kg平均密度5507.85kg/m³直径12756千米表面温度15摄氏度(59华氏度)逃逸速度11.2km/s(≅39,600 km/h)反照率0.367自转周期23h56min4s赤 经未定义赤 纬+90°半长轴149,597,887.5km离心率0.016710219公转周期一年(365.24219天)轨道倾角0(7.25°至太阳赤道)体 积1.0832073×10^12km³远日点距离152,097,701.0km近日点距离147,098,074.0km轨道周长924,375,700.0km近日点辐角114.20783°轨道半短轴149,576,999.826km平均公转速度29.783km/s(107,218km/h)最大公转速度30.287km/s(109,033km/h)最小公转速度29.291km/s(105,448km/h)卫 星月球宇宙速度11.186km/s(39600km/h)恒星日0.997258d(23.934h)赤道圆周长40,075.13km纵横比0.9966471赤道旋转速率465.11m/s表面积510067866平方公里
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公里,凹下去的部分被液态海水所淹没,成为海洋,约为3.6亿平方公里,占地球总面积的71%;凸出部分为陆地,约为1.5亿平方公里,占地球总面积的29%.我们脚下的大地是个硕大无比的球体。
古希腊时科学家用巧妙的方法测出了它的半径有6400多公里。
但是,人们一直不知道这个巨大的球体有多少重? 地球那么大,那么重,用普通的秤来出地球的重量,那是不可思议的。
第一,世界上没有这样一杆能称得起地球的巨秤。
其次,谁也无法拿得起这杆秤。
就算有一个力大无穷的大力士能提得起地球,也无法秤我们的地球,因为那个能够称得起地球的人,站在什么地方去称地球呢?人们总不能站在地球上称地球吧! 1750年,英国19岁的科学家卡文迪许向这个难题挑战。
那么,他是怎样称出地球的重量的呢?卡文迪是运用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称出地球重量的。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间的引力与两个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两个物体的重量成正比。
这个定律为测量地球提供了理论根据,卡文迪许想,如果知道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和距离,知道了其中一个物体的重量,就能计算出另一个物体的重量。
这在理论上完全成立。
但是,在实际测定中,不必须先了解万有引力的常数K。
卡文迪许通过两个铅球测定出它们之间的引力,然后计算出引力常数。
两个普通物体之间的引力是很小的,不容易精确地测出,必须使用很精确的装置。
当时人们测量物体之间引力的装置用的是d簧秤,这种秤的灵敏度太低,不能达到实验要求。
卡文迪许利用细丝转动的原理,设计了一个测定引力的装置;细丝转过一个角度,就能计算出两个铅球之间的引力。
然后,计算出引力常数。
但是,这个方法还是失败了。
因为两个铅球之间的引力太小了,细丝扭转的灵敏度还不够大。
灵敏度问题成了测量地球重量的关键。
卡文迪许为此伤透了脑筋。
有一次,他正在思考这个问题,突然看到几个孩子在做游戏。
有个孩子拿着一块小镜子对着太阳,把太阳反射到墙壁上,产生了一个白亮的光斑。
小孩子用手稍稍地移动一个角度,光斑就相应地移动了距离。
卡文迪许猛然醒悟,这不是距离的放大器吗?灵敏度不可以通过它来提高吗? 于是,卡文迪许在测量装置上装上一面小镜子。
细丝受到另一个铅球微小的引力,小镜子就会偏转一个很小的角度,小镜子反射的光就转动一个相当大距离,很精确地知道引力的大小。
利用这个引力常数,再测出一个铅球与地球之间的引力。
根据万有引力公式,计算出了地球的重量,即为60万亿亿吨。
现代测量的结果为59.76万亿亿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