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问归期未有期的意思

君问归期未有期的意思,第1张

君问归期未有期的意思 君问归期未有期是什么意思?君问归期未有期是什么意思君问归期未有期是什么意思?“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是由当时什么所激发出来的?对未来有怎样的憧憬?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出自唐朝诗人李商隐的古诗作品《夜雨寄北》第一二句,其全诗文如下: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 1、寄北:寄赠给住在北方的妻子。

一说是友人 2、君:你,指作者的妻子王氏。

一说是友人 3、问:询问 4、归期:回归的日期 5、未有期:意思是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日子。

未,没 6、巴山:也叫大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7、夜雨:晚上下雨 8、涨秋池:秋雨使池塘注满了水。

涨,水位升高 【译文】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子。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 在西窗之下同你一道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鉴赏】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归期是何日,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

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

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

如杜甫的《月夜》就是通过设想妻子在月夜对自己的思念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

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倾盆。

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

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

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

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

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

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或写给友人)。

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

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

俗话说:小别胜新婚。

李商隐与妻子的分别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

在其笔下就呈现出“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般的挚着热烈,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前人的诗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

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

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

“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

“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

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

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在一个深秋的夜晚,客居巴蜀的诗人怀念着北地的朋友。

前此,对方曾问讯诗人的归期,所以开头一句,"君向归期未有期"回答友人的讯问。

"问归期",表达着友人的殷勤思念,"未有期"则透露着自己的遗憾,一句之中,两个"期"字相重,呼应之中,孕育着归期无日的怅惘。

是为全诗情感发展的基点。

巴山夜雨涨秋池,绵绵秋雨,把池塘涨得满满的,而诗人思念朋友的深情,客子寓人的百无聊赖,以及宦途失意的惆怅,也随之愈积愈浓,愈深。

在一句中写了巴山,夜,雨,秋,池,等六种物象,用一个动词"涨"联络,贯通于其间,为它们灌注了灵魂,在表现环境特征的同时,映现着诗人淹没于愁苦的心境。

李商隐的"寄怀韦蟾":"却忆短亭回首处,夜来烟雨满池塘"与"巴山夜雨涨秋池"都是借自然之性以写心灵之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从愁闷中推出了异日与朋友相逢的向往。

头脑中浮现了与友人久别重逢,畅叙离怀的情景,一对密友,在烛前促膝谈心,夜虽已深,却谈兴方浓,全无睡意,"共剪西窗烛"这一场景,是深厚友谊表现于重逢的浓缩。

"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中,"巴山夜雨"四字的再次出现而重复,是一种意境的深化。

第一个"巴山夜雨"是表现诗人的现实感受,第二次,诗人把"巴山夜雨"的感受作为来日回味的对象而移入此刻的向往之中,是"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推进和丰富。

虽是重复,读者却不乏新鲜感,因为新鲜 ,所以深刻,因而产生了难忘的印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9202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0
下一篇 2022-10-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