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文言文

和氏璧文言文,第1张

和氏璧文言文 和氏璧是什么玉,典故是?

和氏璧的典故出自《韩非子.和氏篇》。

大意是说楚人卞和山中得玉璞,献给楚厉王。

王派玉工去看,说是石。

王以为他诈骗,截去他的左足。

武王继位后,他又去献璞,玉工又说是石,再截去他的右足。

文王继位后,卞和抱着璞在山中哭。

王使玉工剖璞,果得宝玉,因称曰和氏璧。

后来,秦国和赵国因争和氏璧,曾上演了一出“完璧归赵"的故事。

因这个典故为大家所熟知,不必细说。

下面介绍流传在当地的民间传说。

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巡检镇一带,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金厢坪育印岩山角下住着一个名叫卞和的人,发现对面山上有一对凤凰,每日早早外出,晚上衔砂而归,飞进岩洞内哺育一块石头。

日子久了,卞和才弄清楚,原来凤凰是每天从城北一个叫朱砂的地方衔回朱砂育璞,因路途遥远,中间歇息时把甘溪河的水都喝干了,因此他认定凤凰哺育的那块璞是宝贝,于是就把璞取了回来,三番两次地献给楚王,留下了“有眼不识金厢玉"的典故。

至于和氏璧是什么玉?说法也不一致。

前些年,有人曾考证说,和氏璧可能属绿松石玉。

近几年,听说有人还在作地质调查,大概会很快出结果的。

和氏璧是我国古代“传国之宝”,举世无双,被尊崇为国家的象征,“荆山之玉、灵蛇之珠”(即“和璧隋珠”)为神奇珍宝,“国宝”是无价之宝,非“价值连城”所可形容。

《史记》称和氏璧为“天下所共传宝也”。

初唐诗人杨炯《夜送赵纵》诗曰:“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喻其极为珍贵。

五代时前蜀道士杜光庭《录异记》卷七“异石”中记:“岁星之精,坠于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卞和得之献楚王,后入赵献秦。

始皇一统,琢为受命之玺,李斯小篆其文,历世传之”。

其何以弥足珍贵,令人费解,古往今来也为之倾倒。

“金镶玉印岩,面对凤凰台。

地灵人杰多,福自荆山来”。

数千年来,这是南漳县人民对自己家乡的赞美和歌颂。

南漳县民间也有“玉石不分”之说,概源于和氏璧的质地构成。

据说,拉长石是硅酸盐长石族斜长石的一种,一般为白色,玻璃光泽,在表面上沿一定方向看,有时可见到蓝绿、紫红、金黄等色调,斜长石通常用An分子的百分含量来表示斜长石的成分,拉长石属中性斜长石,An含量50-70%,纯净而色泽美丽的斜长石可作宝石,由于拉长石在某个方向上可以闪现出像太阳光谱的七彩而得名为“光谱石”,这只是一种特殊的光学效应,偏离这个方向可能就难以观察到。

“璞”是未经加工琢磨的原石,璞又常有“皮”,有的因玉石在变质交代时形成“包含结构”,将好玉包裹在里面,还有因成为漂砾存在水流中形外壳呈铁锈色包裹,为氧化或铁质所染。

当代地质界和考古界也认为和氏璧有“变彩”的特征,1921年,地质学家章鸿钊老先生在《石雅》一书中,肯定和氏璧是产于荆山地区基性岩的月光石,即拉长石,认为“和氏璧为宝石性质的拉长石,具有碧绿和洁白的闪光,转动一定方向,方能出现”。

这也是和氏璧区别于“洁白无瑕”的和田玉之处。

楚文史学家、地质考古学家一致倾向此说。

有人说和氏璧是绿松石、蓝田玉或翡翠之类,绿松石自古产于鄂西北,表面色好,但无“色碧”和“色白”变化(变彩),质较脆。

月光石(拉长石)表面光泽较差,“多为璞”(即玉外包有泥土或石头),经打磨后,阳光照射下可折射多彩,质不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9211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0
下一篇 2022-10-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