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作家尼·奥·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年--1936年)生于乌克兰一个贫穷的工人家庭,从小靠自己劳动维持生活。
他只念过三年书,但十分好学,阅读了许多进步的文学作品。
十月革命后,积极投入到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1919年加入共青团,接着参加红军奔赴前线。
1920年在战斗中负重伤,转业到工厂担任共青团工作。
第二年秋天,响应团组织号召到博亚尔卡修筑铁路,得了伤寒病和风湿症。
1924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
次年健康状况恶化,他在病床上读完了共产主义函授大学的课程,同时坚守在共青团的工作岗位上。
1927年他全身瘫痪,但并不屈服,继续用笔作武器战斗。
一年后,根据自己参加红军的战斗生活,写成了一部中篇小说。
可惜原稿在邮寄时丢失了。
但他并没有被这一打击所挫败,反而更加顽强的从事文学创作。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双目失明,脊椎硬化的极度困难条件下,开始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写作。
他先是在纸板上摸着写,后得到党和同志们的关怀和支持,改为由他口述,别人替他记录整理。
1932年起,这部小说陆续在《青年近卫军》杂志上发表,1934年出版单行本。
小说问世后立即受到国内外读者热烈欢迎,全世界进步青年把他当做自己生活的教科书,学习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革命精神。
1935年,苏联政府为了表彰作者的忘我劳动和卓著有功绩,授予他列宁勋章。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生动地描写了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从一个普通工人子弟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光辉历程,再现了俄国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历史画面,令人信服的证明了“钢铁是在旺火和骤冷中炼成的”证明了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是在同阶级敌人以及各种困难的斗争中锻炼成长的。
小说的作者就是主人公保尔的原型,所以他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内心世界的描写非常真切,感人,小说的情节随着主人公性格的成长而展开,脉络清楚,结构自然。
无论从思想内容或艺术形式上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愧为30年代苏联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小说中,保尔在烈士墓前有过这样的内心独白:“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
一个人的生命是应当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它既是保尔光辉一生的写照,又是广大革命青年的座右铭。
这句话一直激励着青年人勇往直前,不畏艰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原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创作的。
小说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在病榻中完成了创作。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风云变幻,民族矛盾空前激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苏联进行了伟大的卫国战争,中国经过抗日战争,在波澜壮阔反侵略战争中,湧现了大批英雄人物以及歌颂英雄人物的作品。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产生的。
同时产生的还有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肖霍洛夫《静静的顿河》等小说。
这些作品继承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优秀传统,坚持按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生活,并及时地反映出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生活中各阶级、各阶层的社会情绪和心理状态。
它同情劳动人诗和小人物,以工人、农民、帝国主义战争的受害者、寻找出路的知识分子等被压迫者为主人公,同情他们的悲惨命运,歌颂他们的反抗斗争。
它把握时代脉博,注意选取重大的社会生活话题,保持和发扬了现实主义清醒的批判精神,如揭露垄断资本和殖民主义的罪恶、帝国主义战争的危害、法西斯的残暴、资产阶级的腐朽堕落等等。
在艺术上,强调情节的完整性、结构的严谨性、人物的典型性和语言的纯洁性。
《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同样体现了这些特点。
小说不仅影响了苏联青年,对中国青年影响也很大,中国五六十年代的青年都是以保尔.柯察金为榜样,把青春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最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