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素材和范文: 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孔子也。
也许,他也可以选择“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同那些隐士智者一般,不再为一个从政者,不再为国为民忧心劳累,但他却没有退隐,在繁杂的浊世中求仕,他内心的责任感告诉他要知其不可而为之。
周游列国,宣传政治主张,几度死里逃生,多少次遭到世人的讥讽,他内心的苦楚有谁堪知?只有他自己明白,为了一个虚幻般的信念,他可以终日奔波劳累,不知疲倦。
面对世人隐士的不理解,孔子感到悲凉,却未曾动摇。
也正是孔子的坚韧不拔,才使得后人对他的敬畏倍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是陶渊明隐居后如痴如醉的生活,雅然闲适,抛去尘世的忧虑与琐碎,过着神仙般的田园生活。
孔子也能这样,但他却不曾动摇信念选择退隐。
孔子也能如此观山水,品日落,享受没有烦恼的生活,但他的内心却使他不得离弃天下,离弃百姓,离弃礼乐升平的理想。
隐士智者,固然洒脱,但那只是在逃避现实罢了。
在那动乱的时刻,奔波呼吁着礼乐主张,除了孔子,谁还能如此“固执”?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执着,一份信念。
在中国的历史上,这样的事例未尝没有。
当红军面对着重重险阻爬雪山,过草地时,他们铸就了一种如钢铁般坚贞不懈的意志。
当面对凶恶的敌人,邱少云不惜牺牲自己让烈火一寸一寸侵噬着躯体;董存瑞不惜用手顶着炸药包炸毁敌人的暗堡;黄继光不惜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敌人的炮口……他们留给了世人顽强的信念和勇毅。
当面对经济落后的国情,邓小平毅然决定带领全国人民共同致富,实行改革开放。
他们都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他们用信念赢得了成功。
世人,该借着前人留下的精神不屈不挠地向前。
知其不可而为之,用执着打通通向成功的道路。
知其不可而为之 历史遗留下来的是省思,先哲传承下来的是人生。
人生在世,便在滚滚红尘中沉浮数十年,世事的变换,让我们难以抓住人生的脚步,也许真正的人生应该是坦荡人生。
春秋的硝烟弥漫九州,乱世的战火渲染华夏。
在那段动乱的历史,没有正义,没有光明,没有仁德,有的只是合纵连横,有的只是尔虞我诈。
世界需要圣人的庇佑,于是老子现世。
不用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无双气势,也不用说“有生于无”的超然智慧,更不用说函谷关升仙的那份深邃的神秘,单是那仅仅五千字的《道德经》已足矣流传千年。
看清了民生疾苦,参透了世间本源,老子明白了天下失去了什么,他要用自己的一生去寻找。
尧舜已成往事,禹汤亦是难以再觅,那时的纯朴究竟遗留在了那里?能够想到这个问题的人就已经是大贤了,但老子竟然用自己的大智慧解开了这个问题。
他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那就是“道”。
上古时期的真“道”早已在岁月的风沙中变得只剩下模糊的印迹,老子用自己的方法表达出来了。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老子领会了道的真谛,世俗的羁绊早已远离了他,他成就了圣人之德。
他的道给了饱受战乱的人民以后总心灵的慰藉。
所谓的七情六欲,所谓的人心难测,在他面前却是“无”。
“无为,则无不为”,正是这种坦荡,才有了老子的无上成就。
制止一个国家的纷乱只有两个方法。
一个是偃旗息鼓,一个是一统六合。
老子看见了“春秋无义战”,他选择了出世。
而另外一个人想用自己的手段结束征战,他选择了入世,他就是孔子。
乱世的岁月悲苦了芸芸众生,他们需要圣人的教诲和抚慰。
孔子仿佛黑暗中忽然出现的那抹光芒,成为了无助人民坚持下去的支柱。
周游列国,浪迹四海,他要用自己的仁德来换得世间的一份太平。
在鲁国的短短三个月里,孔子得以一展抱负,富国强兵,竟连五霸之一的齐国都心生惧意。
也许是乱世的终了之日未到,也许是天地害怕孔子建造一个足以与他相提并论的国度,孔子被逼无奈离开了鲁国,中途终止了他的理想。
圣人的智慧岂是那些草莽之人所能理解的,可他依旧“知其不可而为之。
”世人的误会,众生的不解,不过只是抚琴一笑而已,岁月的艰辛,生命的苦涩,不过只是登高而啸罢了。
孔子的坦荡就像那九天玄日一般,驱散生活中的一切阴霾。
知其不可而为之素材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