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来看,主要分为专科(高职)、本科、研究生(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等阶段,其中本科生是目前大学生的主力军,而且很多人对大学生的基本认知也停留在本科生的阶段,甚至很多人普遍认为只有本科生才能被称为“大学生”。
虽然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但也的确体现了大学本科生在国内高等教育阶段中的重要地位。
近来,有人对大学本科的称谓提出了疑问,大学本科中的“本”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本”,而不是用其他的字呢?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谈谈自己的认识。
对于大学本科的理解,其实有好几种解释,我们先来了解以下两种具体的解释:解释1:我们现在所谓的大学本科全名叫“基本概念基本信息本科”,从字面上来理解,本科中的本是基本概念的意思。
解释2:大学本科的称谓来源于西方,众所周知西方的高等教育发展的更早,大学本科的这种称谓来源于英语,在英语中我们注意到“Undergraduate”的一词大概意思为没有拿到学士学位的大学生,而在《教育学名词》也译为“大学本科生”。
解释3:大学本科在我国古代也早已形成,在宋代的《宋史·选举志一》中就提到了“本科”一词,自此也开始延续;到了清朝科举制废除之后,“本科”的叫法确实被保留了。
在《中华教育词典》中也写到了“对预科而言。
学校内学级编制,于预科之上,冠以本科,以便修毕预科学业者,进研专科学问。
”对于大学本科的解释有很多,但是多数人认为这种只是一种传承而已,是从西方或者我国古代传承下来的称谓。
对于大学本科的解释不少,但说明当时为什么要用大学本科中的“本”,可能这种说明并不多,甚至可以说并没有这样的解释。
对于大学本科的这种称谓,我们只需要知道他是一种传承或者说一种称谓即可,没有必要过分的追究字眼,没有必要非得将每个字都弄清楚、搞明白,如果对于这种称谓进行过分追究的话,显然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也可以说这种探究是徒劳的。
大学本科的全称叫做“基本概念基本信息本科”,从字面上来理解,本科中的本是基本概念的意思。
大学本科学习的只是一些基本的知识,主要是基础通识课程,基础专业课程。
到了研究生则是更加系统钻研的学习。
大学本科这个称谓是一个舶来品。
现代高等教育起源于西方国家,我国高等教育起步较晚,所以关于高等教育的制度很大程度上都是沿袭西方制度的。
在英语中,本科”英文为“Undergraduate”,而该词意为“还未拿到学士学位或类似学位的大学生”,所以《教育学名词》把它译为“大学本科生”。
相对于本科来说,还有一个预科。
在1928年《中华教育词典》解释说:“对预科而言。
学校内学级编制,于预科之上,冠以本科,以便修毕预科学业者,进研专科学问。
读完预科毕业以后才能够读本科,而这个制度至今仍然在很多高校沿用。
很多高校都开设有预科,分数比本科要低,报考预科的考生需要多读一年,通过考试以后才能够真正成为一名大学生。
虽然说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是沿袭西方国家的,但也有很多东西是与我国古代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本科这个称谓最早出现在宋朝,宋史·选举志一》:“开宝三年(970年),诏礼部阅贡士及十五举尝终场者,得一百六人,赐本科出身。
”我国在公元前124年创立了官立大学,但据古籍记载,中国在公元前二千七百年前就有了“大学”之称。
世界上第一所大学为意大利建立于1088年的博洛尼亚大学,她也被誉为欧洲“大学之母”。
所以关于本科这个称谓是延续了宋朝的说法。
古代的科举制就相当于现在的高考,在科举制中想要考上“大学”也需要分为六步,从童生,生员,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秀才每三年考一次,考上进士以后还要参加一次会试和殿试才能成为“本科”。
所以就有了十年寒窗苦读的说法。
而会试和殿试不同于秀才、举人和进士的考试,前面的考试分别对应三次不同的考试。
但会试和殿试算是一科考试,所以会试和殿试就是参加了同一科考试。
所以本科就是同一科考试的意思。
并不是现在所说的学历的意思,秀才、举人和进士才是古时候的学历,而最高的学历则是状元。
通过了同一科考试以后,由皇帝钦点状元。
现在的专科起源于就不那么早了,一直到了民初的时候才出现。
1929年,民国政府颁布《专科学校组织法》《专科学校规程》,规定专门学校改称专科学校,分为甲乙丙丁四类,即工业、农业、商业和医学四种,修业时间为两至三年。
无论是从办学性质还是学制上,这与现在的专科学校大抵相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