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提起杜甫不得志的问题,要先来了解杜甫本人的状况,以及所生存的那个年代。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
自号少陵野老,又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等。
杜甫出生在官宦世家,从小就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
其十三代世祖杜预就名声显赫,是位西晋的名将,祖父杜审言在武则天时代是著名的詩人。
在这样"奉儒守官"的家庭,杜甫从小就聪明灵利,七岁就早慧学习写詩,后来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与唐代"詩仙"李白齐名,并称为"詩圣",合为"李杜詩篇万古传"。
杜甫的不得志是由其性格和远大的报负所决定的。
他自比"稷"与"契",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个是不可能实现的报负,虽然说他的理想很美满,但是事实很骨感,使他处处都不顺利,只是觉得自己"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对于坏人坏事的这个现象,自己采取了"嫉恶怀刚肠","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的态度。
在这样的情况下,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名句。
在杜甫的年代由于朝廷荒淫无度,腐败无能,又经历了历史上的"安史之乱"国破家亡,军阀割据战争不断,老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杜甫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最后在成都杜甫草堂可算有了居住之地了。
所以说杜甫从小就是少年才子,后来一直命运多舛,这些和他刚直不阿嫉恶如仇的本性分不开的。
再次感谢悟空问答平台的邀请!谢谢大家的鼓励支持!
杜甫郁郁不得志主要是因为他追求的“仁政”理想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尸骨”的悲惨现实的巨大反差,以及杜甫虽有尧舜之志,但空有一身才华,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得不到朝庭的重用。
杜甫出身官宦家庭,祖上杜预是西晋大将军,爷爷杜审言,爸爸杜闲都在朝庭为官,到了杜甫这一代家道中落,但杜甫从小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学成报效朝庭是终身追求的目标。
公元736年,24岁的杜甫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竟然落榜了,原因是当时的考官害怕杜甫的才华横溢和雄心壮志,不能让他考上,将来对他的官位形成威胁。
可知,杜甫从小就聪明过人,“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就连当时的前辈李邕,王翰都屈尊前来访问他。
这样的人才都考不上。
公元747年,36岁的杜甫又一次参加科举考试,这一次更邪门,杜甫这次参考的结果是零录取率,一个都没录取,这恐怕是自从有科举考试唯一的奇葩。
这完全是唐玄宗听信李林甫的谎言,李林甫害怕忠于朝庭的青年才俊入仕,竟然把玄宗马屁拍上天,说人才已全部在朝庭,乡野已经没有一个人才。
这两次科考,完全是人为障碍,就把杜甫追求半辈子的功名的热情,一瓢凉水给泼灭了。
安史之乱时,杜甫冒着生命危险,投奔朝庭,期间被乱军抓住,竟然因为叛军认为杜甫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没有严加看管,让他给逃跑了,同他关在一起的王维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唐肃宗看到杜甫衣缕褴衫,但忠心可佳,不赏个官良心上实在过不去,就给了杜甫个左拾遗的官,这总算是个官,好好混吧,可他倒好三天两头挑皇帝的毛病,又赶上为宰相房琯求情说好话,这杜甫也真是的,房琯带五万人马与叛军交战,伤亡四万多,不知道杜甫这情咋求,咋谴词造句,结果如他所愿,贬官,被唐肃宗把他划为房琯同党,一块办了。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被贬官后的杜甫竟然能遇到他们杜家的世交,严武,严武当时是镇蜀土皇帝,杜甫的爷爷杜审言与严武的爸爸严挺之同朝为相,这样说来,严武该喊杜甫一声叔叔,但为官上,杜甫是严武的下级,这个官是严武给他向皇帝申请的。
这世交还是好使,但严武此人性格暴躁,同时是诗人,武将,也是政客,杜甫的高傲与严武相处起来好是好,但也没那么美好,有一次,杜甫和严武一起喝酒,酒劲上来,两人就绊了几句嘴,险些被严武把他“咔嚓”了,多亏了严母及时出手相救,可既使是这样,好景不长,严重死了,这杜甫,当的这一生最大的官,杜工部,也就当到头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