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严谨有思想的蓝色和宽容随的绿色组成在一起的蓝绿色是属于内向型的人。
因为蓝绿色的人比较坐得住,比较适合一些严谨而不失枯燥的比较平凡工作。
因为蓝色的是严谨的,绿色的是万精油。
为什么红色加蓝色加绿色等于白色?(请用物理学角度回答,不要用算式,谢谢)“绿”和“蓝”两种颜色,是怎样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为何说“春来江水绿如蓝”?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我们先来看看“绿”和“蓝”关系,是怎样的“剪不断理还乱”蓝和绿,是两种颜色,三基色中的两种。
从色度学来说,三基色是红绿蓝,有了这三种颜色为原色,别的颜色就可以根据不同的调配比例产生,比如红+绿=黄;红+蓝=紫,蓝+绿=青;用这两种原色相同比例调配而成的颜色是二层色,原色再混合二层色就成了三层色:绿+紫=蓝灰,蓝+黄=草绿,红+橙=橙黄;而红+绿+蓝,相同比例调和,光强度在一定情况下就成了白色;如果光强度为零,就成了黑色,而黑白属于无色系……哦哦,是有点“剪不断理还乱”,就是大概这个意思吧!缕缕也就顺了。
想想人生就是如此,蓝的可以调出绿的,绿的又可以还原回蓝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间才会五彩缤纷多姿多彩;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生活才会有奉献和感动,爱和温暖。
所以不必纠缠于绿和蓝的关系,都是世界的底色之一,缺一不可,相互合作会调出更美的色彩!为什么说“春来江水绿如蓝”“春来江水绿如蓝”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忆江南三首•江南好》中的一句,全诗如下: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这首诗是白居易67岁的时候回忆之作,他年轻时曾游历江南,旅居苏杭;又曾任苏州刺史一年多,对江南还是比较熟悉的。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用了异色相衬的手法,火红的江花,绿如蓝的江水,无需过多渲染,江南春景就明丽如画,跃然眼前。
“日出江花红胜火”好理解,为何说“春来江水绿如蓝”呢?其实,只要知道“蓝”的意思,这也好理解。
“蓝”,是植物,凡是可以提取靛青的植物都可称之为“蓝”。
《诗经•小雅•采蓝》“终朝采蓝,不盈一襜”;《说文解字》“蓝,染青草也”;《本草纲目》“凡蓝五种,各有主治。
而作靛者一也”,他依次指出有崧、蓼、马、木、苋五种蓝。
而《荀子•劝学》“青出于蓝胜于蓝”,这里的蓝指蓼蓝,说明代之前染色多用蓼蓝,因为它含靛蓝较多,对土壤要求又不严,收割一茬过三两个月叶子长出来又可收割。
蓼蓝的绿,纯净亮丽,可以用来形容江水之清;随春风荡漾而充满生机,可以用来描绘江水之动态。
“春来江水绿如蓝”,那是怎样一种绿呢?象蓝草一样绿,清新又有着草木的芬芳气息,碧绿又映照着阳光的光怪陆离,实在是带给我们无尽的想象的空间!(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联系删除)
作者白居易在《忆江南》这首古诗里的这句“春来江水绿如蓝”可谓神来之笔,高妙之言,使画面感自然呈现,韵味十足,直令人神往,一句入耳足以记忆深刻,一生难忘。
“绿”和“蓝”是风景里最常有的颜色,在我们画画调色时,通常是在蓝色里面加黄色为绿色,青色里面加黄色也为绿色,虽然两者色调略有不同。
但绿、蓝之间最为相配,最能相融。
而绿色,更是来自于黄色与蓝色,有蓝为绿之父,黄为绿之母的说法,所以绿、蓝之间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春来江水绿如蓝”,也是色彩之间的融合。
春来,应是花开柳绿时节,嫩绿色、黄绿色映在江水里,江水本应是绿绿的,恰好晴朗天空的蓝色也映在了江水里。
于是乎,江水中就显映了绿、蓝二色,有的地方相互融合,绿中有蓝,蓝中有绿,有的地方明显分开,绿是绿,蓝是蓝,光影交错,所以就有了绿如蓝之说。
但如果是在阴天,恐怕要改成绿如墨了。
真是好一个“绿如蓝”,如此描写,可谓神来之笔,登峰造极之语。
足见作者观察之细微,写作功力之深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