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黯怎么读

汲黯怎么读,第1张

汲黯怎么读 如何评价西汉名臣汲黯?

汲黯系西汉名臣,喜欢向皇帝提意见,为人刚直,做人有时还挺要面子,还特别傲慢。

是典型的中国古代士大夫形象。

他深通黄帝,老子的学说,主张清静无为,不去多干预百姓的生活,处事讲究大原则,不拘小节。

汲黯信奉无为之道达到什么程度呢?说来真夸张。

汉武帝时,有一次中国东南方的东越部族相互交战,武帝让汲黯视察平息,哪知他没有到目的地,就跑回来了,还自信满满地说了一通大道理:“这帮东越人相互攻击,是正常现象,不过是当地的风俗民情罢了,天子的使者前去制止会引发不当的后果。

”于是任他们自我处理,却不加以主动解决。

汉武帝还有一次河内郡失了大火,上千户人家让烧完了,武帝让汲黯前去抚慰,他也没有当一回事:“老百姓家的房屋相连,一家失火,相邻之家接着烧也是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

”敢情在他汲黯眼中,这些都是世间自然规律,顺其自然而已。

这就是汲黯的无为而治,这种做法其实在汉文帝和景帝时代那就是治国的基本国策。

让民间百姓自由发挥,不要事事过问,凡事必有生生相克,有事自有相应的办法加以解决。

人为干涉过多,反而会有过多的麻烦。

汲黯墓汲黯还是个饱学之士,很注意自己的名节,他官至九卿,尤爱摆文人架子。

有一次他因罪罢官,皇帝让他担任县令,他就不满意,引以为耻,感觉这个职位太低了,丢不起那个人。

立马辞去官职不做,直接回家。

这种耿直的性格使他往往只注意别人的态度,而忽视自己的言行,不太尊重别人,更别说权贵了。

大将军卫青在与匈奴的战争中屡获大功,权势熏天,许多官员见了他都要行跪拜之礼。

而汲黯大人见了卫青却拱一下手得了。

朝中不少大臣对汲黯非议甚多,皆以为他不懂人情世故,怠慢大将军。

西汉名将卫青哪知卫青是个老实人,愈发觉得汲黯是个不事权贵之人,竟然对他尊敬无比,常常向他请教问题。

相反,卫青倒看不起那些常在他面前拍马屁的家伙。

你说这位汲黯大人有多牛吧!不过正因为他有这般的怪脾气,向皇帝上奏折时,他不是每次都能得到皇帝的谅解,说的好,皇帝可能喜欢听,说的不好,皇帝可能会将其免职。

汲黯是诤臣不假,有才学也不假,不过究其一生,他起落甚多,始终不能长久居其官位。

西汉名臣汲黯,做人有原则、有底线,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趋炎附势,不盲从于人,在我看来是我辈学习的典范。

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对汲黯有如下的记载:临机而断,救济灾民汲黯字长孺,濮阳县人,他的祖先曾经受到古代卫国国君的恩宠,到他这一辈已经是第七代。

靠了父亲的保举,在孝景帝的时候,他担任太子洗马,因人刚正不阿而遭人敬畏。

孝景帝去世之后,太子继位,也就是汉武帝刘彻,他任命汲黯做了谒者之官,负责传达自己的命令,类似于秘书的职务。

东越爆发了战争,汉武帝派汲黯去查看情况,他没有到达东越,到吴县就返回了京城,对汉武帝说;“东越的民风就是喜好内斗,没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

”河内郡发生了火灾,有一千多户人家被牵连,汉武帝便又派汲黯去视察情况。

回到京城后,汲黯向汉武帝汇报说河内郡的火灾蔓延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那里的人住房过于密集,因此火灾发生的时候才会很快蔓延不能得到控制。

不过我在经过河南郡的时候,发现那里正遭受水旱灾害之苦,灾民有几万户至多,甚至出现了父子相食的人间惨剧,于是我便自作主张,用您给我的符节命令河南郡的官员开仓放粮,救济灾民以避免发生民变,现在我申请交回符节,请您按照假传圣旨治我的罪吧。

忠君之臣,无为而治汉武帝认为他贤良,不忍心治他的罪,但是假传圣旨也是要付出点代价的,不然我的面子往哪里放呀!于是任命汲黯做县令,汲黯认为县令的官小且远离京城,不能直接给天子提好的建议,因此便以自己有病为由, 辞官还乡。

汉武帝听说之后,也不让他辞官,而让他在朝中担任了中大夫,由于汲黯经常说话做事不给人留情面,即使是对于皇帝也是如此,因此不久他就被外放到东海郡做郡守。

在东海郡他采取无为而治,用黄老之术来管理郡内的事物,任命有能力的人作为自己的下属,他并不亲自参与任何事务的处理,而只是着重于规则制度的制定以及对下属的督察督导方面,一年之后,东海郡大治,这都是汲黯的功劳,于是汉武帝就把他召回了京城任主爵都尉,享受九卿的待遇。

特立独行,不从于众汲黯喜欢抓大放小,不喜欢去深究条文抠细节,为人傲慢不讲究礼数,容不得别人犯下的过错,因此很多人都不喜欢他。

汲黯对于自己喜欢的人就和他们倾心相交,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就根本不去搭理。

因此没有人去依附于他,不过他也有自己的圈子,就算小众曲高和寡,但是还是会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他和灌夫、郑当时和宗正刘弃交好,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都喜欢直谏犯上,因此都不能久居官位,经常被皇帝外派或免职。

汲黯不喜欢趋炎附势攀附权贵,田蚡得势时,很多人见到田蚡都会跪拜以表示对田蚡的尊重,但是汲黯就和以前一样,只是拱拱手而已并不显得十分尊敬。

忠言直谏,尽职守责对于皇帝汲黯也直言不讳,不给汉武帝留一点面子。

汉武帝召集儒生说自己要干什么什么,汲黯说天子的欲望多,只是表面上实行仁义罢了,并不是真的要做尧舜一样的贤德君主。

汉武帝听后十分生气,当即退朝,很多人都认为他死定了。

汉武帝退朝之后对身边的近臣说汲黯这个人太愚直了。

有人出于好心就去劝她,你怎么能老和天子作对呢,冒犯了天子,随时有可能人头落地,你难道不担心自己生命危险吗?就算你不担心自己,难道你不关心你家人会受到影响吗?汲黯说皇帝设立我们这些官位,让我们担任各自的职责,难道是为了让我们阿谀奉承天子而不做正经事吗?如果因为我们提了建议,激怒了天子而被杀,那也是做臣子的本分,如果我们的建议能得到天子的接纳,而改变整个国家的命运那难道不很好吗?保国安邦,可信之人汲黯的身体不是很好,经常生病。

于是汉武帝便派庄助去探视,庄助替汲黯向汉武帝请假,汉武帝问你认为汲黯这个人怎么样?庄助采取了先抑后扬的做法,他说汲黯这个人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但他有原则有立场,可以辅佐少主守住江山,就算遇到威胁他也不会屈服,遇到利益诱惑也不会动摇。

汉武帝说古时候人们说的保国安邦的忠臣,大概就是指汲黯这样的人吧。

汉武帝对汲黯十分尊重,汉武帝经常在如厕的时候接见大将军卫青,在自己衣冠不整的时候接见公孙弘,但是在接见汲黯的时候,一定会整理好自己的衣冠之后才接见,因为汉武帝认为汲黯是国家的忠臣,不能唐突对待,同时他也十分忌惮汲黯的嘴,怕他直谏犯上让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看到这里我想到了唐代的魏征。

报国之志,识人之能汲黯推崇黄老之术和无为而治,这和汉武帝推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背道而驰,除此之外汲黯犯上直谏的毛病也多次让汉武帝动了杀他的念头,不过最后基本都是罢官了事。

因为汉武帝知道找一个阿谀奉承的人容易,找一个敢于犯上直谏的人才是很难的事,有时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淮南王刘安就曾说过,搞定公孙弘很容易,因为他有弱点,但是搞定汲黯是不可能的,因为他有原则。

汲黯还多次和汉武帝说张汤不能重用,因为做为廷尉,张汤处处顺着汉武帝来,而不是以一个法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样的人最后必然会身败名裂的,果然后来张汤身败名裂身首异处应了汲黯的话,这说明汲黯有识人之能。

因此尽管汉武帝杀了很多人,但汲黯最后是善终。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9368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0
下一篇 2022-10-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