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的英文

将军的英文,第1张

将军的英文 有上将,有中将,少将为什么不称下将?

现代军衔制度公认起源于欧洲,虽然逐渐基本成形了“将、校、尉”三级军官的结构(元帅那是衍生出来的),但其实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具体称谓是不尽相同的,这里有翻译的问题,也有语言特点的问题。

比如二战日军就把校官特别称为“佐官”,而又把所有少尉以上军官统称为“将校”,你有什么办法?所以各国普遍遵循的是军衔的基本等级制度,而不是各自语言的字面和发音,尤其是东西方的称谓和字面意思差距更大,这是首先要明确的一点。

就级别来说,少将一般为副军长和师长的编制军衔,因而起初在一些国家称少将为 “师将”,现在法文的少将仍由“将军”和“师”两词组合而成 ,因此你读不出来任何“少”的意思,这是种本质相同而外在不一的体系,别走进误区。

世界各国的将官设置中,一些国家以少将为最低的一个级别,另外一些国家则以准将为最低级别,也是不尽相同。

中国近代军衔始于民国建立的1912年,当时只有简单的三等九级,而从那个时候起,军官的军衔称谓就基本固定下来了:上(将校尉)、中(将校尉)和少(将校尉),而日本由于受中国文化影响较深,所以字面大同小异,比如他们就是大将、大佐和大尉,但对等意思相同。

为什么用“少”字呢?这是中国古代就传承下来的尊称,比如很早就有“三公九卿”的职务级别,其中三公多指“太尉、太师、太傅”,而在九卿里面就有“少师、少傅、少保”的官职名称,也就是对“次一级官员”的尊称。

所以在上将和中将之后,就以少将来固定名词,这是中国古代语言文化的传承,我们听过“太子少保”的职务,如果称“太子下保”那是什么东西了。

同时“少”字在古代官职中,也有“协助正职”的含义,我们知道满清的军衔有“正、副、协”的三级设置,比如正都统、副都统、协都统,再比如正参领、副参领、协参领等等。

所以清军实施的军衔制度,到民国初年就被改制为:“都统”对应将官,“参领”对应校官,“军校”对应尉官;而其中的正、副、协分别对应上、中、少各级,以后也就沿用了下来。

因为“下”这个字在汉语中绝非褒义,什么下等、下流、下级、下贱等等,用于作为军队中军官的衔级名称和前缀修饰,显然是不合适的。

下将、下校、下尉?既难听又不雅观,要知道军官在部队中的地位是很高贵的,别说一名少尉排长,就是一个军士,在大头兵面前也是吆五喝六的,军中阶级,那是泾渭分明,官大一级压死人。

但是对于士兵就不需要考虑“尊贵”的问题了,其实在早期的军队中士兵的地位是很低下的,所以出现下士、下等兵的称谓一点也不稀奇。

北洋军制中即已将士官定为上士、中士、下士三级,士兵定为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等三级。

到1931年4月,国民政府颁布《陆军军官佐及士兵等级表》,基本沿用北洋政府时期的军衔制度,衔级和衔称都保持不变。

不过这还处在军阀混战时期,国民政府远远未完成军政的统一性,南京方面和各地方势力、军阀都可以给自己的部队官兵授衔,即便是南京政府这一边,国民政府可以授,“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可以授,军事委员会可以授,甚至一些军政机构的长官也可以授,于是出现了“中将多如狗,少将满地走”的乱象,1933年老蒋讲话时说:“军队战斗力特弱而将官特多,上将都数不清了”!直到中原大战把大小军阀基本打服以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才有时间有条件成立了“铨叙厅”,对全国军队的军政和军衔进行整顿和重新授予,1935年3月颁布了新的军衔等级条例,将官被正式分为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和少将五档。

上将中将下面为何不是下将而是少将?军衔制度引进老故事我国汉语博大精深,想要在各种称谓中找到高低尊卑,变成了很容易的一件事。

比如在英语中,上将、中将、少将分别用英语是General ,Lieutenant General ,Major General 。

如果我打乱顺序,你还能分清楚谁是谁吗?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学制问题上,也是很方便。

英语的高中是senior school,初中是junior middle school。

你能分清谁大谁小吗?可是你看到高中、初中这两个字,自然就知道高中比较大了。

再看法院,我们的法院体系从上到下是最高法、高级法院、中级法院和初级法院。

英语分别是supreme court、superior court、intermediate court和lower court。

我们发现,从外国引进的一系列制度,一旦翻译成中文,谁高谁低一下子就出来了。

可是,中国是一个特别在意尊卑秩序的国家,而且对文字有种迷信的态度。

比如说,你说一个将军是“下将”,就等于说这个人不能升上去了,这不是容易吗?再比如,你说一个法院或者学校是“低级”的,这不是更容易挨揍吗?所以,为了好听,不挨揍,具体到翻译的时候,就需要动一点脑筋了。

将军分三级是上将、中将、少将,这是北洋时期就有的军衔制度。

当时少将是非常尊贵的将军,统领一万到10万的大军,全国都没有几个,你要说他是下将,信不信大帅马上送你上西天?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学校和法院,也是不会采用低级这个词语了。

汉语的博大精深,实在是减少了太多的交流沟通成本。

但是,也不是没有特殊情况。

我国的将校尉三等军官,都采用了上、中、少三级划分,可是到了士兵这一级,就不一样了。

我国士兵军衔,分为了士官和义务兵。

其中:士官:一级军士长、二级军士长、三级军士长、四级军士长、上士、中士、下士义务兵:上等兵、列兵。

列兵不叫下等兵,这也算是最大限度的尊重了。

可是士官里面最低一级叫“下士”,这个怎么说?没法说,毕竟,“下士”这个称谓,从民国时期就开始了。

而且民国的士兵还分为上等兵、一等兵和二等兵,比下士还要多呢。

也许,刚刚提干的士官,并不介意自己是下士还是中士吧,毕竟,后面的路还有很长很长。

有趣的是,同样是引进军衔制度,日本的校官用的是“佐”字。

这就是语言习惯的问题了。

现在日本的军衔制度,已经成了全世界的一个奇观了。

日本的将官是:陆上幕僚长(海上幕僚长、空上幕僚长)、陆将(海将、空将)、将补;佐官:一佐、二佐、三佐;尉官:一尉、二尉、三尉;准尉;曹:曹长、一曹、二曹、三曹;士:士长、一士、二士、三士。

额,这个,该如何评价呢?我从未见过如此草率的军衔制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9368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0
下一篇 2022-10-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