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口

唐朝人口,第1张

唐朝人口 唐朝全盛时期人口不及隋朝吗?

并不是,唐朝的巅峰时期人口超过了隋朝。

古代统计人口,一般是以户数为单位。

隋朝人口的巅峰时期,是公元609年隋炀帝在位时,当时全国户数为:“八百九十万奇”,也就是890万户出头;而唐朝人口顶峰阶段,是在公元754年李隆基当政后期,当时全唐户数统计的非常精确:906.9154万户,大概是5200万人。

但是,为何如今很多朋友误认为唐朝人口一直追不上隋朝?这是因为隋朝的人口增幅太过惊人。

隋朝的人口增长率史上罕见隋朝用了20多年就实现了人口翻番:公元581年隋朝建立时,人口约360万户,在公元589年平定南陈获得50万户;而在二十余年后,全国人口增长到了890万户!唐朝实现这一目标,则用了100多年:唐朝经过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后,全国的人口在公元652年仅为380万户。

唐玄宗在位的公元754年,户数达到906万户,这才终于超过了隋朝。

那么,为什么隋朝能实现如此壮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隋朝人口增长神速的原因其一,社会持续安定。

自公元581年杨坚代周后,直至隋炀帝在位前期,隋王朝内部基本上处于安定祥和的局面,虽然对内对外战争不断,但由于方式得当,没有对民间造成太大负面影响。

举例说明:公元589年平定南陈。

出乎我们意料的是,这场结束中原数百年分裂的统一战争,不仅毫不激烈,甚至称得上兵不血刃。

其中既有实力对比悬殊的原因,也有杨坚利用陈叔宝政权失去民心的形势,攻心为上、攻坚为下,善待对方军民,使得南陈君臣迅速瓦解,双方的人员损失都被控制在极小范围内;持续十余年的平定突厥战争。

对于北方这一强大游牧民族,杨坚的处理手段堪称高明,他没有采取全面开战的方式,而是利用突厥内部的矛盾,采用“扶弱除强、以夷制夷、分而治之”的方式,以隋朝的强大军力为后盾,扶植亲隋力量,打击不听话的,用极小的代价就消除了边患。

公元590年镇压江南叛乱。

这场战争由杨素挂帅,仅仅持续了数月,采取了擒贼先擒王、软硬兼施的手段,并未发生大规模的屠杀,未对社会生产造成大的破坏。

这段时间,对隋王朝人口带来负面影响较大的战争,应该是公元598年远征高句丽未遂事件。

由于粮草不足、疫病爆发、台风等原因,这场战争还未开打,30万隋军就损失了七八成。

其后由于高句丽上表认罪,杨坚没有继续用兵。

其二,隋王朝应对天灾的措施得力。

古代社会,旱、洪、蝗这三大害,与战乱一起,构成了人口减少的罪魁祸首。

为了及时赈灾,隋朝在全国大量修建粮仓,以备不时之需。

除了中央政府集中修建的黎阳仓、河阳仓、常平仓、广通仓、洛口仓、回洛仓等,在全国各州也都设立了粮仓,称其为“义仓”(或“社仓”)。

同时,为了保证粮食运输,杨坚与杨广父子接力修建了一系列的运河,如广通渠、永济渠、通济渠等,打通了南北水路交通,使富庶江南的粮食能够源源不断的运往北方。

困扰中原王朝千百年的粮食运输问题得到了缓解。

其三,提倡节约,藏富于民。

在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阶层腐化堕落—横征暴敛—民心丧失—百姓流离失—人口锐减,是一个频繁出现的怪圈。

有鉴于此,杨坚极力提倡节约:帝既躬履俭约,六宫咸服浣濯之衣。

乘舆供御有故敝者,随令补用,皆不改作。

非享燕之事,所食不过一肉而已。

不奢靡浪费,自然家家户户有盈余。

公元592年,在得知“入者常多于出”、国库的存储已经放满物资、甚至不得不堆在屋檐下时,杨坚下令:宁积于人,无藏府库。

河北、河东今年田租,三分减一,兵减半,功调全免。

就是说,宁愿藏富于民,而不要一味的堆积在国库。

民间有了积蓄,自然有实力生儿育女,更有能力扛过自然灾害。

隋王朝虽然二世而亡,但杨坚在位期间的很多做法,为后世君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治国养民模板。

即使只从这一方面而言,杨坚就可以被称为“千古一帝”。

总体上,大唐全盛时期的人口已经超越隋朝。

为何说总体上呢?因为,看问题,要从多角度、全方位进行分析。

大唐之盛,无论疆域、文化、经济社会发展,也赖于人口的繁衍,人丁兴旺自然也是全盛的重要标志之一。

唐朝自所以被后人称之为盛唐,那是因为在历史上屈指可数的盛世之下,唐朝就高概率地出现了两次。

一次是李世民当皇帝时的“贞观之治”,另一个是唐玄宗的“开元盛世”。

那么,单从人口数量上看,贞观时期的人口就远不及隋朝时期,但是到了开元天宝年间,唐朝的人口就超越了隋朝,达到了5200万人,比隋朝鼎盛时期的4600万人多出不少。

这样的人口发展速度,也是符合唐朝的经济社会状况的良性发展,但是为什么贞观时期的人口赶不上隋朝时期的人口呢,这里有几点因素:一、征战杀伐,人口锐减,贞观在废墟中重生隋炀帝时期,从大业五年,也就是隋朝巅峰的八百九十多万户,四千六百多万人锐减到李世民当皇帝时也就是武德元年,唐朝人口只有二百多万户,即使到了唐高宗李治时,唐朝人口也才380万户,远低于隋朝末期500多万户。

一是人祸。

隋炀帝上任后,三次征伐高丽而失败,而且开挖大运河,这两件大事劳民伤财严重。

此时人口开始锐减,也引发隋朝末的农民起义。

乱世之中,人口锐减不可避免唐朝即使建立之初,要统一全国,巩固统治,武力征伐依然常态,人口不可能增长。

据《通曲》记载:“从大业七年,到开元二年,前后十八年,群雄纷起一百三十余人,拥众十五万以上者,多至五十余人,民间已残破不堪”。

二是天灾。

据史料记载:“贞观元年,关中饥荒;二年,天下蝗灾;三年,大水;四年,始熟,流散者得归;六年,河南、北数州大水”。

这段史料记载,李世民时期的洪水、蝗灾和大饥荒,古代靠天吃饭,老天如此不开面,人想繁衍生息,可吃饭都成问题,更枉谈生孩子了。

三是征伐。

突厥势力,高丽威胁是唐朝初年的巨大烦忧。

唐朝对外征伐不比隋朝少,李世民之于隋炀帝,发动的大规模战争过犹不及,导致人口数量减少。

二、发展生产、均田强兵,大唐盛世在人口红利之上在唐朝,实行的是均田制,所谓的均田,就是朝廷根本耕地数量,按人口平均分配各户,耕种几年后土地就归老百姓了。

从均田制的形式来看,人口越少民众获得土地就越多,那样耕地产生的价值也越大。

而贞观之治之所以称为盛世,主要得益于均田制,老百姓手里土地多了,种田积极性高了,打的粮食多,国家税赋收入就高。

均田制衍生出府兵制,府兵并不是唐朝供养的兵士,而是自备武器装备去打仗。

而当时,府兵免除租役,再加上因为土地多,人口少,这些兵其实都是在为自己打仗,打得好、打得赢,自己耕种的土地才有保障。

唐朝既有源源不断大量税收,也有源源不断的兵源,这才是盛世之基。

三,人口超增,由盛变衰,盛世也是衰落的转折唐玄宗的盛世,即是贞观的延续更是大唐的衰败的转折。

究其根本原因,与人口的膨胀不无关系。

古代历史似乎有一个周期定律,就是当人口达到历史的极限或者顶峰的时候,往往社会矛盾就开始激化,问题层出不穷,社会极其不安定起来,而当时唐朝人口已达960多万户,实际人口达到了5200万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

数字了不起,却是唐朝衰落的开始。

这个时候的人口急剧增长,而唐朝赖以发展的均田制和府兵制却遭到破坏,土地兼并严重,府兵制也变成了募兵制。

土地有限,无法满足老百姓耕地生存的条件很多人口无田可种,田地向大户集中,税收大量减少,百姓开始逃避兵役,这种军事与农业双双告急的局面,注定标识一个朝代的尾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9369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0
下一篇 2022-10-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