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题主好,我是襟亚,就这个问题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曾巩的七言绝句《咏柳》好是好,“都说好”可不那么确切。
毕竟大家对曾巩文学成就的肯定,绝大部分都来自于他的散文!大家知道他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知道他长于议论、说理透彻的行文风格;知道他的《墨池记》、《醒心亭记》、《思政堂记》等等散文名篇。
但是对于他的诗,却和与他同为散文八大家的韩愈不同,并算不上那么很熟悉。
对柳吟诗(图片来源于网络)何况这首《咏柳》还和唐朝大诗人贺知章的一首七言绝句“撞了诗”!结果是——问问吧,几个中国人不知道“二月春风似剪刀”?然而曾巩的这首《咏柳》毕竟的确也是一首好诗,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它到底好在哪里?1.寓褒贬别善恶这首《咏柳》乍看是咏物诗,一字一句读过之后就会发现,实质上它是一首讽喻诗。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曾巩在文学上,主张先道德后词章。
他的散文“本原六经”,遵循古代散文“重道”的优秀传统,怀有积极修身、济世的情怀。
曾巩画像(图片来源于网络)他的诗,亦是如此。
《咏柳》因事而发,咏柳的目的是讽刺当时那些势利小人,讽刺他们得志便猖狂的卑劣行径。
从这层意义上来看,这首诗有很强的社会针对性,是曾巩对于时政、社会生活中的某些弊端进行的揭露和干预,说明作者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文采飞扬,气势顺畅曾巩在重道的同时,也很重视文采。
欧阳修曾经把苏轼做的文章误以为出自曾巩,苏轼文采的汪洋恣肆自是不在话下,由此可见,曾巩的文采自然也是非比寻常啊!他曾经提出过“蓄道德而能文章”的观点,这个“能文章”就是指的要“文采至美”,他认为“文采至美”是文章得以流传后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本诗开门见山,上去了了数笔就把借着春风的力量狂飞乱舞的柳枝、柳絮刻画的淋漓尽致。
一个“乱”字生动的扼住了枝条和飞絮交杂、混乱的张扬画面;一个“狂”字又精准的赋予了这个场景相对应的人格。
最后一句“不知天地有清霜”霍然把全诗推向深远的哲理思辨,一个深刻、端正的人生态度就随之呼之欲出了。
不仅言之有物,语言还舒展流畅,对仗则工整、稳妥。
柳絮漫飞(图片来源于网络)3.叙议结合,言之有物。
曾巩的散文一向长于议论。
他的文章往往结构严谨,条理分明。
本诗显然同样也具有这些特点。
这首《咏柳》上半部分着力写景,下半部分着力抒发情感并进一步阐发思想认识。
章法有条不紊、层次分明,可谓深得曾文的精髓!小结:曾巩的诗,现存大约400余首,这首《咏柳》是他诗作中较为有名的。
虽然他的“诗名”远不及“文名”,但是对于他诗中传达的那些积极、深刻的思想,还是很值得今天的我们思考和借鉴的。
因此才不自量力的写了这篇关于他《咏柳》的赏析,不足之处还望好友们批评指正!谢谢阅读,我是襟亚。
喜欢我的回答就请点赞、评论、关注吧!
谢邀。
我是晴空莽莽,一起闲读诗词。
说起咏柳诗,最耳闻能详的当属贺知章的这首“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日的勃勃生机扑面而来;曾巩的这一首《咏柳》独特在于把柳条比作得志便猖狂的小人、恶势力,跳出了固有意象,给读者带来新鲜的感受。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先来说说曾巩为什么会写这样一首诗?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南丰先生”的曾巩出身世代耕读之家,天资聪慧,记忆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在散文、诗词、书法等文学方面有卓越成就。
曾巩入仕为官,勤于政事,关心百姓疾苦,兴教劝学,政绩斐然。
这首《咏柳》创作时间已不可考,只能从其为官生涯中去寻找,晴空推测可能是在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中途受阻的这一阶段的某个春天。
变法期间,曾巩在治下奉行平反冤狱、打击豪强、维护治安、救灾防疫、疏河架桥、修缮城池、兴办学校、整顿吏治、废除苛捐杂税等为政措施,深受当地群众百姓得拥戴。
看见朝中群魔乱舞,张牙舞爪,曾巩写诗贬低嘲讽,同时也是表白自己坚定无悔的决心。
浅析《咏柳》:表面猖狂,实则后继无力春日刚刚来临,河边的柳条凌乱不堪,尚且来不及泛起青黄之色,就开始倚仗东风的照拂,飘忽起舞,肆意妄为,猖狂摇摆。
"倚得东风势便狂",透过柳条风中狂舞的行动,仿佛看见了那些小人的猖狂嘴脸。
“东风”不再是春天的信使,成为诗人笔下恶势力的帮凶,助力势利小人蓄势待发。
可是连摇摆都要借助外物的柳条能干什么呢?他们只知道挥洒出更多的柳絮,企图遮避日月的光辉,却不晓得,秋天来临时的霜寒地冻,将使它逃不掉枯萎凋零的命运~“解把飞花蒙日月”嘲讽势力小人的虚张声势的愚蠢行为,掩耳盗铃,柳絮飞花妄想遮天蔽日,实则是后继无力;“不知天地有清霜”作为全诗的点睛之笔。
警告“柳条”不要得志便猖狂,终将被清霜覆灭,发人深省!浅析:与其他咏柳诗对比,曾巩不落熟套古诗词意象当中,“柳”通常指代春色,还有离情别意,亦或是送别时折柳相赠。
贺知章笔下的柳就是春天的代表,春风化雨,春回大地,所以“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仙李白笔下的柳是带着离愁别绪的,“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晚唐诗人唐偓折柳相赠“玉纤折得遥相赠,便似观音手里时”;千古贤后长孙无垢唯一一首《春游曲》“檐边嫩柳学身轻”则是借用了柳腰的意象。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大多跳不出柳树原本的意象,纵观历代诗人唯有曾巩的《咏柳》别具匠心,用咏柳来讽世态,跳脱情感之外,令人惊叹深思。
托物言志暗讽猖狂小人,诗中不露锋芒,然而意义深远。
王安石曾盛赞“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可见一斑。
引申开来晴空甚至产生了一报还一报的想法:诗中的春柳经不住霜冻,清霜亦会被冬日的暖阳所化,冰雪有消融之时,万事万物都遵循着大自然的规律运转之中。
善恶到头终有报,谁能够笑到最后犹未可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