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用笔,那不得不说软笔和硬笔的的使用和流传。
软笔大家都知道,是以毛笔为代表,在柔软均匀的纸上写字画画。
但中国最早使用的是用的硬笔,在厚的绢帛和竹片木牍记录文字。
20世纪初期,西方探险家和中国考古工作者在中国西部进行的探险和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十多枚由竹管、芦苇管、竹批、红柳等材料削制而成的硬笔。
还有用木炭制作的炭笔,古人为书写方便还用木头做了手柄包裹。
例如:1906年英国人斯坦因从新疆若羌县米兰遗址发现芦苇管笔;1972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甘肃武威市张义堡西夏遗址发现竹管笔。
从形制上看,这两种笔都用木质材料精工削磨,有锋利的笔尖和马耳形笔舌。
随着意识形态的改变,人们,尤其是士大夫阶级的用笔习惯,硬笔逐渐被舍弃,软笔时代来到。
纸张的出现和书写习惯的改变,使得毛笔在中国历史上得到了充足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对笔的叫法有“笔”、“聿”、“拂”等多种名称。
直到秦实行“书同文,车同轨”,才将笔的各种名称统一称作“笔”。
著名的蒙恬只是将毛笔进行改进。
在此之前,毛笔的毛是裹在笔杆外围,用漆固定。
蒙恬笔是反其道而行之,将毛放在笔筒内部。
到了汉代,笔已经非常考究了。
据正史书籍记载我国著名的宣笔就发源于汉代。
在汉代,笔毛的原料丰富起来,硬毫软毫并用,笔管的用材和修饰耶丰富多彩。
此后,历经时代的发展,宣笔无论在制作技巧,选用材料,或在笔杆的雕镂艺术上,都已日臻完善,柳公权,苏东坡,欧阳修等一大批文人墨客成为宣笔的忠实粉丝,在唐代,宣笔更是被选为贡品和皇室御用笔。
元代以后,湖笔发展迅猛,以湖州为中心的制笔业日益兴隆,深的文人的喜爱,朝廷更是派专人采购。
由此,湖笔与宣笔共同成为全国毛笔的代表,享誉海内外。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毛笔已经发展到鼎盛,无论是笔毛还笔管都是极尽之所能事,竹,玉,陶瓷,象牙,雕漆,珐琅应有尽有。
奢华到无以复加。
到了19世纪末,清朝末期,洋务运动和与外国的通商贸易,在欧洲拥有四百年历史的木柄石墨铅笔大量进入我国,德,日,美等国生产的铅笔充斥着国内铅笔市场。
如果朋友们有兴趣知道铅笔在欧洲的历史,可以去网上查一下。
不管怎样,普通人用笔的习惯与选择绝大因素都是便利性,人们需要携带方便,好用,可以随时书写的工具。
从原始的以手代笔,木材燃烧后的炭笔,竹木削尖制成的硬笔,动物毛发制成的毛笔,到近代的铅笔,钢笔。
再到现在人们常用的圆珠笔,签字笔等无不显示着人们对书写工具需求的改变。
也许到了以后,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对笔的需求又会改变。
有些说的不到的地方,还请朋友们严厉的指正批评。
最早的古人用刀将字刻在竹简上,后来用大雁的羽毛书写,然后是毛笔。
造纸术的发明代替了竹简和刻刀,毛笔的出现代替了羽毛,相传毛笔是蒙恬发明的,具体是不是也难以考证,总之在封建社会最普通的书写工具就是毛笔。
一个文人必须配备笔墨纸砚,所以古人基本用毛笔。
铅笔诞生于德国,大约明朝晚期,至于什么时候传于中国,我无法回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