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可能,不是没有可能,否则白白假设了,岂不没了意思,那样反而不美了。
同样,清朝万万世,既是当时统治者所追求的,又是如今某些人所希望看到的,只是现实不允许罢了,为之奈何?唯有徒增叹息,艰难度日了。
说实话,信念不可动摇,一旦动摇,天翻地覆,从此不见好日子。
当然了,毕竟是假设,当不得真,否则民不聊生,高呼万岁,便成了常态,一直持续下来。
那样,却是更为要命,难道不是吗?保守主义者,极端保守主义者,还望三思而后行,赶快收手了,要不然大家都难堪,可就不好了。
诚然,那也是你们所乐见的,但并不代表所有人,都希望如此,也就是头上有一个皇帝陛下,天天歌功颂德,不知何年何月,才是个头啊!不过,清朝统治真要打破惯例,即所谓“历史轮回”说,其实很难,真的很难。
首先,维护社会稳定是第一要务,因为这样才不会失去政权,得以继续号令天下,莫敢不从。
其次,高举社会发展的大旗,锐意改革,励精图治,营造出一个欣欣向荣的时代环境,让人民有日子过,就不会造反了。
最后,更要大力发展精神产业,增强老百姓对于皇帝的认同,坚信只有大清才能带领亿兆子民,走向那大同世界。
如此,清朝统治,何止三百年,恐怕远远超过。
总之,假设成立,真的很难,不过也不是没有可能,希望能在梦里看到吧。
但可惜的是,大清已经亡了,不知多少年?还在幻想着,那就着实不该了,认清现实,真的很重要。
感谢邀请实际上清朝在乾隆朝达到极盛的时候已经潜藏了巨大的危机,当然这不仅仅是传统概念的危机,还有两千多年的古典时代中历朝历代都没有遇到的挑战。
一是全社会崇尚奢靡之风因为康雍乾三朝积极革除弊政,提高生产力,降低田赋,发展工商业,因此带动了全社会的经济发展,很多传统意义上的穷省也因此致富,很多地区都定义了新的奢侈标准。
蒲松龄笔下的山东省,平民百姓已经不再为吃穿发愁,物质生活可以说是丰富,饮食当中不仅有米面蔬菜,还可以吃到水果、肉类和蛋等副食。
余粮不仅可以酿酒,甚至会出现浪费粮食的行为。
当然这不仅是山东省,富省浪费粮食的情况更严重,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山东自古以来就是个人口大省,同时也是穷省。
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个富裕起来的穷省都这样,由此可见当时清朝从上到下都是这样。
这只是平民阶层的情况,上层得奢靡更严重。
当时上层社会不分满汉文武已经忘记了他们教化百姓、保卫社稷的责任,而是沉迷享乐,享受太平盛世。
而且他们的玩法也多种多样,比如吃螃蟹,他们会用各种工具把螃蟹壳里的肉抠出来并且尽量不破坏蟹壳的完整,吃完螃蟹再把蟹壳拼回去,然后看谁拼的完整。
这不是吃螃蟹,这就是在作。
说实话,奢靡并不算问题,因为谁都有追求美好生活、享受美好生活的权利,但是浪费、享乐、忘记职责责任就是问题,历史上有多人栽在这上面。
所以我认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还是有必要的,要不然大家都得玩完。
二是经济危机当时中国在对外贸易上是出超国,因此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尤其是负责和西洋夷人贸易的粤海关,有天子南库的称号。
出超虽然可以赚大量的白银,但是也有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市面上白银量太大,进而造成白银贬值,白银购买力下降,进而导致老百姓生活水平下降。
当然,这个问题清朝解决不了,因为清朝没有现代经济学,没有国家银行,没有宏观调控,没有市场经济,所以这个问题在当时是无解的。
三是人口爆炸历朝历代只有清朝才出现人口爆炸,从康熙五十年一直到乾隆末期,不到九十年的时间清帝国总人口从一亿爆炸到三亿。
虽然人多是好事,可以有更多的人口投入到经济生产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工作中,但是问题在于,清帝国是农业帝国,是小农经济,全国90%的人口是农业人口。
因此这也造成了一个矛盾,就是人地矛盾。
如果清帝国不是个农业帝国,是工业化国家,这个问题还真不是事,因为会有更多的人口投入到工业生产的工作中。
但是问题在于,清帝国是个农业国家,而且耕地再多都有个上限,而人口爆炸的结果就是人均占有生产资料,也就是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
然后的问题有两个,一是老百姓收入减少,二是没有土地的流民增加。
其实清帝国一直非常重视这个问题,乾隆朝出台推广高产作物、鼓励垦荒、往口外移民等政策,但是基本治标不治本,根本解决不了人地矛盾的问题。
先不说别的问题,这三条就已经足够要清帝国老命的。
相比之下,列强的入侵反而是救了清帝国一命,一是因为列强入侵使得清帝国开启了近代化进程,大量的近代化工业企业的建立多少缓解了部分人地矛盾,同时也给中国留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二是列强的入侵使得清帝国有了转移国内矛盾的目标,因此全国上至知识分子下至黎民百姓都认为洋人才是大患,大量的知识分子、工商业者开始以师夷长技、实业救国的运动,进而达到求富求强、富国强兵的目标。
全文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