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考研

李婧考研,第1张

李婧考研 河南商丘10岁女孩352分被大专录取,是炒作还是神童,你怎么看?

虽然对于10岁的孩子考这些分实属不易,但是显然还有很多没有理解的地方。

而且第一次172,第二次352,这样就被成为“神童”,那那些少科班的同学们是不是会哭死过去。

孩子还是顺其自然教育更为妥当,也是为了孩子的成长。

欢迎关注小初高快趣学,精彩视频等着你。

(张民弢创办的“圣童私学”官网首页)时隔一年,张民弢拉了一个媒体群,群里塞满了闻风而来的记者。

塞不下的,正在赶往商丘的路上。

比起张亚东,他更喜欢别人叫他民弢。

民弢是他的笔名,弢就是装弓和剑的袋子,通“韬”,是隐藏的意思。

但他似乎更享受聚光灯打在身上的感觉。

去年6月,他穿着一身印满广告和二维码的文化衫,借着女儿张易文的风头,出现在不少报刊封面。

这是建国以后高考史上最值得被记录的时刻——一个四岁就能认两千个字,遵从父意不愿进入学校读书的 “神童”,终于在九岁的时候,试图去叩开应试教育的大门。

遗憾似乎又合乎情理,最后张易文的成绩是172分,分数最高的一门是理综,58分。

去年试水遭遇滑铁卢后,张易文直接参加的是商丘工学院的单招考试。

工学院是一所专科,这是一场难度和性质与高考都不对等的考试,她最后分数为352分,被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录取。

实际上,父亲张民弢有很多份简历,版本包括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又或者河南大学本科,国外深造,种种均有据可查,来自于他对外公布的社交平台。

能够求证得到的是,他高中毕业于鹿邑县老君台中学,而这所学校也并非是衡水之流的超级名校,能考上清华北大者仅寥寥数人。

在女儿就读的校门口,他也很坦然的承认,自己并没有拿到过大学文凭,高中文凭也早已遗失,一切都属于他为稻粱谋编造出来的谎言。

比谎言更可怕的是行为认知。

在张民弢看来,应试教育是有问题的、丑陋的、功利且抹杀天性的,他认为,孩子应该修的是“圣贤之学”,精神教育远比智识教育来得重要,所以他不愿意让自己的女儿进入常规的学校就读,而是自己用手把手教育的方式,从小灌输“内圣外王”之道。

他办了一所没有资质的“黑户学校”,这间学校已经被商丘当地教育部门取缔多次。

“当代鲁迅”愈挫愈勇,以此为根据地对抗应试教育体系。

学校打出的口号也很惊人:“十三上大专,十八包考研,复读一年包上二本,复读二年包上一本,复读三年包上重点大学”,每年中小学的学费超3万元,所有的孩子都圈养在一个院子里读他编纂的教材。

这可能是永远不会成功的教学实验,前后十年,他能够拿得出手的样本屈指可数,甚至部分土豪家庭根本“看不起”他。

他相信,这一切和学历、文凭相挂钩,拿不出真正求学经历的困扰,正在阻扰他成为教育部长,遏止他成为名圣大儒,如同梦魇一样挥之不去。

反对应试教育的他,用一种和世界妥协的方式,让女儿上一所大学,以便取得文凭。

至于为什么选择这所专科?张民弢看来,首先这所学校不太远,离家近是重要的要素。

离家近,意味着他就能在周末继续女儿的“圣贤”教育,从而不至于半途而废;其次,他很认真地考量过女儿的实际水准,认为参与高考最后考上大专仍然有难度,于是他选择了现在的方案“曲线救国”。

张民弢从不否认自己的“民科”身份。

在他的“民科”理论体系里面,有心理学家是这么说的:人一生只需要8个交流对象。

所以,女儿的交流对象包括父母在内,还有学校现在仅存的8个学生,已经足矣,其他人的交流无足轻重。

至于到底是哪个心理学家留下的言论,他说不上来。

他的价值观里,女儿应该是他对抗世俗的臂膀。

女儿的同学都是世俗的一部分,泥猪疥狗 不能与之相通。

他甚至打算捐出一万元,在学校内成立一个基金会,鼓励学校内的同学写论文,并且把这部分人划入“好学”的群体,让自己的女儿甄别后选择性接触。

他给女儿设计了宏远蓝图:专科3年内高产论文,3年后凭借突出的成绩获得报考研究生的资格,或者希望可以专升本,再考取硕士研究生,最后出国深造,方便移民。

“国外对于教育的理念和国内不太一样,他们可能更注重精神教育。

”但具体谈及国外也需要考试的时候,他似乎无力深谈,只能多谈教育让学生拥有改造世界的理想,能够以改造社会为己任。

宏源伟大的理想和目标似乎并不能改造这所“非法学校”。

学生生源日趋短缺,只剩下不到8人,老师只剩下3个,就连广告也没有什么作用。

于是,他想到了一种古老的敛财方式——拉人头。

这种神似五级三阶制的传销模式要求,一个招生员每年担保十人入学,十人每人又能保十人,这样招生员的二级下属有一百人,三级下属有一千人,招一个人奖励1000元,连续奖励六个学期,则总共可收入666万元。

此外,他还自行开发了一款“防治近视”的眼睛,并且套用别人的专利号码,挂羊头卖狗肉,与自己的教学理念打包出售。

9月12日下午,他接待了来自上海的记者采访,之后匆匆和女儿校门口聊了一个半小时。

她身边的张易文身上穿着一身军训专用的军装,即使是最小号,穿在她身上仍然松松垮垮,肩上的臂章总让人觉得随时都会往下掉。

对于父亲的教育理念她似乎并不能全盘接收,她不觉得自己是神童,更喜欢“自学”,也喜欢其他孩子,她有时候甚至觉得上普通的学校也很不错。

可能过往有许多不好,但10岁的她,似乎已经懂得过去的一切都回不去了,就像江水不会回流。

在一个揠苗助长的民科父亲面前,她成为标杆,成为试验田,成为缩短学制的牺牲品,尚不可知她是否会“泯然众人矣”,但这样的童年和成长经历必然孤独。

张民弢似乎并不在乎这些。

他对女儿还有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期许,他认为她似乎只能完成进入大专的第一步,而没有办法接纳他想传导给他的诸如“横渠四句”的宏大人生观,在圣贤之路上还遥遥无期。

2005年,泸州市民李铁军把女儿李婧磁带了回家,声称要把18岁的女儿培养成生物磁场方面的科学家,11年后似乎已经黯然收场。

平心而论,传统义务教育带给社会的未必都是值得被抨击的部分。

成熟的标准化教育体系和教学基础设施能够提供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学习的环境,还有足够的成长和互动交流空间,少数因传统教育失败的案例远不足以抹杀它的成功。

都说以史为鉴,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可能能给出一个参考。

参加“高考”的张居正被湖广巡抚顾璘有意拉下乡试榜,这位待幼年张居正以“国士”之礼的地方大员,担心他才高气傲半路夭折,难成伊尹颜渊,拖了他整整三年才中举。

可能与所有美好故事不同的结局在于,并不是每个人都像郑渊洁一样,能够未卜先知,为不去学校的儿子早早就在北京买下10套房放读者来信。

当然没有人会真正满怀恶意,会去诅咒一个孩子,未来对于张易文来说仍有太多可能,远没有绘出一个特定的形状。

这个故事似乎看起来在向更坏的地方发展。

可能整个故事的悲剧底色,并不来自一个10岁的大学生身上,最可怕的是她背后有个 *** 切的民科父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9559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1
下一篇 2022-10-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