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意思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意思,第1张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意思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与妻儿一同。

该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原文如下: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白话文释义: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

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中的青春是什么意思“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指的是什么?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诗圣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句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于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

杜甫在诗下做注:“余田园在东京。

”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从诗的格式上看,这是一首七律,并且打破了格律诗只在颈联、颔联要求对仗的规律,在尾联用了难度比较大的流水对,对得相当工整,足见杜甫当时的心情以及激动的程度,从而也进一步显示了他高超的文字功夫和精湛的诗词写作技法。

闻官兵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在古人的诗句里,青春一词有六种解释:一指春天。

春季草木茂盛,其色青绿,故称之为青春;二指青年时期;三指年龄,年岁;四指美好的时光,珍贵的年华;五指酒名,六指年轻时代。

诗词对仗有六大要求:1、字数相等;2、平仄相偕;3、词性相当;4、结构相应;5、句子的节奏相同;6、对句的意义相关字数相同是一定的,因为七律的每句都是七个字。

从其他五项入手来分析,白日的平仄是仄仄,青春的平仄是平平,正好相对。

而且词性都要名词,结构必须是偏正,它们在整个句子里的节奏要相同,特别是两句诗的意义要相关联。

因此从对仗的要求以及创作的时代背景来看,青春一词指的都应该而且只能是春天。

整首诗的解释如下:剑门关外忽然传来了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喜讯分外欢喜,以致泪水打湿了衣衫回头看看妻子儿女的愁云顿时消散,正随便地收拾起诗书露出欣喜若狂的神色。

在晴朗的天空下放声高歌痛饮美酒,在明媚的春光陪伴下返回故乡。

快快动身起程吧!从巴峡穿过巫峡,转到襄阳后直奔洛阳。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七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其中颔联中的“青春”的意思到底该如何理解,下面由我为您解答:一、诗歌的创作背景首先来看下这首诗:闻官兵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的春天。

我们知道,他是一个心系国家却又遭受过很多动乱的诗人。

当时,杜甫正流落四川,当他得知唐军收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而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也宣告结束,其内心喜悦欢快之情无以言表,遂做了这首充满希望和欢快的诗作。

另外,杜甫原籍湖北襄阳,后迁至河南巩县,而洛阳正是他诗中所说的第二“故乡”。

单是从“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句,就能看出在之前,因为动乱,包括杜甫在内的很多人不敢前往洛阳等地方,而现在这些地方终于收复了,杜甫便可以从四川启程,穿过巴峡和巫峡,再途径襄阳,便可以大胆前往洛阳了。

二、“青春”的涵义这里的“青春”,显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青葱时光。

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来分析一下:“青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意思:一是指春天草木茂盛,其色青绿的情景;二是指青少年时期,意思是年龄、年岁尚不大;三是指美好的时光,珍贵的年华。

我们再结合全诗的意思来把握一下:剑门关外毫无征兆地传来了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喜讯,就忍不住落下泪水,打湿了衣衫。

回头看妻子和儿女,哪里还有愁云惨淡的样子,都正带着高兴劲儿,随意地收拾起了书卷和它物。

在美好的白天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美好的春光返回故乡,才是最让人迫不及待的事情啊!那就快快动身起程,从巴峡穿行到巫峡,再经过襄阳,就可以直奔洛阳城了。

杜甫出生于712年,结合这首诗的背景,杜甫当时已经51岁了,所以说青春指青少年时期有失偏颇。

那么,这里的“青春”,应该指公元763年春天的美好景物较为妥当。

试想,杜甫一家人收拾好了行李前往洛阳的路上,正是美好春天,自然有美好的景物一路相随,给他们“作伴”。

三、写在最后杜甫平生遭际坎坷,如此充满欢喜之情的诗作并不多。

理解一些作品特别是一些词句的含义,着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上下句,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二是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这都是我们增强理解力和准确把握内涵的必要途径。

以上浅见,有没有道理?欢迎交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0602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3
下一篇 2022-10-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