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教胡马度阴山是哪首诗

不教胡马度阴山是哪首诗,第1张

不教胡马度阴山是哪首诗 不教胡马度阴山是哪一首诗

出塞二首·其一朝代:唐代作者:王昌龄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哪首诗里面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为什么飞将军李广至死未能封侯?

司马迁对于李广是高度赞赏的,同时也对李广一生的评价定下了基调——“数奇”。

何谓“数奇”?命数不好。

李广未能封侯,不单单因为“数奇”,还有一些别的原因。

一、客观方面,生不逢时。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李广在文帝时出头,匈奴入侵,李广因勇敢善射,杀敌多,得以成为中郎将。

但当时天下基本已经平定,战事较少,李广再勇武,也缺少用武之地,所以文帝感叹,李广生不逢时,如果李广是汉高祖时从军,封万户侯都轻而易举。

到了后期,武帝发动对匈奴的战争,机会没有降临到李广头上。

一方面原因是,这么关键的国战,武帝肯定要用自己最亲信的人;再者,李广本来就有“数奇”的名声,武帝还是比较迷信的,不肯大用李广,怕李广的命数影响到大战的输赢;另外,李广的年龄已经偏大。

二、客观的评价,李广得享大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的勇猛善射,《史记》的记载中,没有能体现出他善于谋划,能够指挥大规模作战并取胜的内容。

文帝时,李广得官是因为战功,“用善骑射,杀首虏多”。

后来,平吴楚七国叛乱时,任上古太守时,任上郡太守时,均表现出了勇敢善战的特点。

但是,纵观李广一生,基本没有指挥大规模作战的经验,也没有指挥大规模作战并取胜的功绩。

李广带兵,有他自己的特点,《史记》记载:“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大意是,李广行军比较随便,士卒任意而行,不讲究编制,也不成行列,他们寻找有水草的地方驻扎,驻扎下来之后,人人自便,夜里也不打更巡逻,军部里各种文书案牍一切从简,但他也远放探哨,掌握敌情,所以也从未遭受过敌人的偷袭。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而且,李广带兵,与士兵同甘共苦,获得赏赐就分给手下士卒,导致家无余财。

李广的勇敢善射,带兵时规矩少,行军过程中与士兵同甘共苦,使得他深受士兵爱戴。

但李广的这种带兵方式,其实不是太适合大规模作战,倒是比较适合带小规模的特种兵作战(我的浅见,不足为凭)。

他的品秩,及带兵的军功,应该是不足以封侯。

三、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史记》着墨不多,那就是李广的性格。

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

李广“讷口少言”,平常没事就是射箭饮酒;再加上有赏赐就散给士卒,家无余财。

可见李广是个不善于社交和处理关系的。

任何时代的晋升,基本都离不开社交及社会关系的维护。

很多时候,机会需要上峰的提拔,李广的这种性格,估计也不会得上峰所喜。

而且,李广久负盛名,将帅出师,有这种下属估计也有压力。

综上所述,生不逢时;再加上个人虽然勇武,但缺乏指挥大规模作战的帅才和经历,相应的也就没有显赫的军功;加之自身的性格特点:导致李广虽然名声很大,但是终难封侯。

大家好,我是写网文的小胡子。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出自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出塞》。

诣在赞扬令胡人闻风丧胆,战功赫赫的“飞将军”李广。

那么为何李广功勋彪炳,却没能封侯?同样来自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这样解释。

“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那么千百年来为何世人对李广未能封侯而扼腕叹息呢?我们先来搞清楚一些概念。

然后再具体分析李广没能封侯的原因。

汉代侯爵究竟是什么?侯爵是汉代二十级爵位之一。

是统治者对战功卓著的臣子们最高的褒奖手段。

封侯拜将无论对于个人或者是整个家族来说都代表着至高无上的荣誉。

同时也是有别于同僚的身份象征。

汉代爵位又是如何划分的呢?汉代爵位承袭秦制,高祖增设王爵。

汉代对于爵位有着等级森严的划分。

士兵阶级:公士,上造,簪袅(zan,niao)不更。

大夫阶级:大夫,官大夫,七大夫,公乘,五大夫。

公卿阶级:左庶长,右庶长,左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

王侯阶级:王爵,关内侯,彻侯(因避讳汉武帝名讳改为列侯)每个皇帝对于爵位权限又略有更改。

如秦末汉初高祖规定,从第七级的七大夫起为高爵。

七大夫以上均有食邑。

到西汉文帝时更改为第九级五大夫以上始为高爵。

之后东汉明帝又规定,赐民爵不得超过公乘。

而由于“七王之乱”汉武帝颁发“推恩令”后,王爵仅享有封国租税,不得预国政。

诸多变化,就不一一列举了。

汉代封侯的评判标准是什么?斩杀或俘获敌军主帅者。

统属士兵冲锋陷阵破敌者。

杀敌大于自损者。

(这个比例记录并不详细)等等。

西汉封侯制度完善,条件苛刻,含金量高。

并不像东汉后期社会动乱产生的封侯乱象。

既然我们已经了解了封侯的评判标准,那么我们就来复盘一下李广没能封侯的原因。

缺乏说服力的战绩。

马邑之战: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刘彻听从燕人王恢的建议,以和亲为幌子,伏兵三十万于马邑,妄图一举歼灭军臣单于。

此战李广以将军身份参与其中。

然而就在军臣单于领着十万匈奴骑兵即将进入伏击圈时却意外走漏消息,导致功亏一篑。

此战未获成功,运气成分大一些。

雁门之战:李广独自统兵出雁门进攻匈奴。

但由于兵力有限被匈奴大军击败被俘。

此战不仅没能让李广走上人生巅峰,反而在李广辉煌的人生经历中留下了极不光彩的一笔。

侥幸逃脱的李广也因此被废为庶人。

此战既有兵力悬殊的客观原因。

但李广身为将军轻敌冒进致使全军覆没,他负有不可腿卸的责任。

定襄之战:因为与大将军卫青有嫌隙,导致李广被排挤,寸功未立。

不得不提李广是所有参战将领中唯一未获封侯的。

右北平之战:李广率部遭遇匈奴包围。

而张骞未能如期回合,导致李广全军尽末。

战后李广功过相抵,并未受到责罚。

漠北之战:英雄谢幕之战。

已经年迈之年的李广几次主动请缨终遂愿。

他深知这次也许就是最后的机会。

但运气并未站在李广这边。

大将军卫青公报私仇,命令李广迂回绕远包抄匈奴之后。

李广争辩无果,只能在缺乏向导的情况下踏上征途。

而最终李广部因迷路导致匈奴单于跳出汉军包围圈逃脱。

一代名将李广忧愤自杀。

李广与匈奴在漠北大大小小七十余战。

论及各人武艺与智慧,李广足以配得上”飞将军“的美誉。

然而在战役级别的大兵团作战中,李广却损兵折将鲜有胜绩。

因此想靠战功获取封侯显然行不通。

李广生不逢时。

文帝时期:受制于汉帝国对待匈奴的国家政策,武艺精湛精通骑射的李广空怀壮志,只能在狩猎时对猛兽施展。

以至于文帝发出“假如你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应当不在话下”的感慨。

景帝时期:“吴楚七国之乱”英雄终有用武之地。

然而李广却一时糊涂,接受梁王敕封的将军印,可谓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尽管平定叛乱过程中,李广每战必身先士卒战功赫赫,却因为站错队而没得到朝廷任何封赏。

最终被发配到边郡戍边。

远离政治中央。

此后,李广一直在边郡与匈奴作战,成为令胡人闻风丧胆的名将。

但是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远在边疆的李广能耐再大,也不及皇帝身边近臣一句话。

李广就这么被晾到景帝去世。

武帝时期:经过文景之治后的汉朝国力军力都有较大的提升。

而汉武帝又是个铁腕皇帝。

这个时候也是李广建功立业的最佳时机。

然而,雄心壮志的武帝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自然要扶植新人上位。

而卫青霍去病等大批年轻俊才的异军突起,对于战功赫赫的三朝老臣李广来说颇有廉颇老矣的味道。

每逢出征李广也仅仅率领有限兵力的偏师策应出战。

作为三朝老臣,胡子以为从李广私下接受梁王敕封将军的事上来看,李广缺乏政治远见。

另外从李广诱杀投降羌兵也可以窥探一二。

运气成分并不是主因。

性格缺陷:李广不善言辞,平日仅以射猎饮酒为乐。

同时,李广缺乏大将之风。

可想而知与同僚也没多少交情。

一个独立于团队之外的将领,又怎能容身。

定襄之战各部均有功劳,唯独李广寸功未立。

以李广的个人能力以及对匈奴人的仇恨程度根本说不通。

必定是李广同卫青及幕僚间有嫌隙所致。

而与卫青的矛盾也是间接造成李广漠北迷路,最后忧愤自杀的惨剧。

综上所述:胡子认为李广顶多算冲锋陷阵的先锋之将。

而非卫青是统筹全局的帅才。

李广没能封侯主要原因是不具备有说服力的军功佐证。

次要原因是其个性使然和政治短见所致。

最后才是运气不佳。

或许李广的功绩被世人过分夸大了。

大家如果有其他意见可以在评论区沟通交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0606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3
下一篇 2022-10-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