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意失荆州是什么意思

大意失荆州是什么意思,第1张

大意失荆州是什么意思 大意失荆州完整成语是什么

美髯公发泡,大意失荆州。

大意失荆州:赤壁之战后,荆州七个郡被刘备、曹 *** 、孙权三家瓜分,刘备入蜀,留关羽镇守占据的荆州五郡,其中南郡是刘备向东吴借的。

刘备得到蜀川后,将长沙、桂阳两郡还给了孙权。

后来关羽出兵攻打曹 *** 的襄樊地区,孙权派吕蒙乘虚偷袭荆州三郡失陷,导致荆州三郡失陷。

大意失荆州,现比喻因疏忽大意而导致失败或造成损失,有粗心大意、骄傲轻敌的意思。

小心得天下大意失荆州是什么意思?关羽为什么会大意失荆州?失去荆州对蜀汉有什么影响?

“大意失荆州”,现比喻因疏忽大意而导致失败或造成损失。

可用来劝诫他人不要“大意失荆州”;也可以用来为自己的失误作辩解,其本身是三国时期的一个典故。

不过,翻看当年历史,还是不得不说一句“悲哉!关公!”因为“大意失荆州”未必真的全是关羽的错。

下面就这道问答先分析一下“大意失荆州”。

第一种说法,也是最原始,最深入人心的说法是讲,由于关羽的骄傲轻敌,没有做好荆州东线对于孙吴的布防,就贸然进攻北面的曹仁,导致首尾不能相顾,丢掉了荆州。

这就是现在成语中讲到的大意失荆州的来历。

还有一种说法是近代流行起来的,讲因为关羽和刘备的政治路线发生了重大的偏差,刘备为称王,而关羽为兴汉,故而关羽没有听从刘备的整体安排,而自作主张的去伐魏。

关羽对于刘备与荀彧对于曹 *** 的关系是相类似的,所以刘备这次是没有派兵增援关羽,导致关羽丢了荆州,败走麦城而亡。

也就是刘备借曹 *** 和孙权之手杀了关羽。

第三种说法,是讲诸葛亮为了排除异己,没有重新安排荆州的布防。

而调动荆州部队攻打曹仁的命令是由诸葛亮下达的,关羽只是在执行大本营的命令,而命令本身是存在缺陷的,或者说是故意的,那就是没有后续的布防和接应。

目的还是为了除掉关羽。

对于以上三种说法我认为都存在一定的逻辑缺陷,最核心的一个疑点是:荆州作为魏、蜀、吴三国交汇的核心战略要点,必然是被作为首要的攻防要塞,不管是刘备、诸葛亮还是关羽本人,都不会拿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当儿戏。

要除掉关羽,可以换防其他将领,削其兵权再调回成都。

关羽要北伐,难道仅凭一己之力就能办到吗,关羽可是熟读春秋的大将军,这点常识还是具备的。

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荆襄九郡的一个战略分布情况:东汉荆州原下辖七郡: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

赤壁大战后,刘备趁机占领了南部的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四个郡外加江夏一部;曹 *** 拿到了北部的南阳,从南阳中分出襄阳和南乡两个新郡,外加江夏一部;孙权占领南郡外加江夏一部。

刘备借荆州的说法,是来源于南郡。

孙权出让南郡给刘备,让刘备布防在南郡,直接跟曹 *** 的襄阳防区接壤,孙权的部队作为二线防御。

而刘备占领西川后,为了让孙权牵制曹 *** 的东线,而自己专心对抗曹 *** 在汉中的西线部队,刘备将桂阳、长沙和所占江夏一部三个靠近东线孙权的郡归还给了孙权,而把贴近西川的武陵、零陵、南郡三处保留。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战略信号,就是刘备已将战略进攻的重心转向了汉中,所以集结了张飞、魏延、黄忠等大将和主要兵力在汉中一线,而刘备已经没有多余的兵力能够同时在东线对曹宣战,守住南郡、武陵和零陵三郡是关羽接到的明确任务,而且关羽清楚的知道,自己是没有后援部队的。

一旦遭受到曹魏和东吴来自北面和东面的进攻,自己的守备兵力是不足以同时作战的。

这里需要多说一句,刘备帐下不是还有马超和赵云两位大将吗?随便派一个来协助关羽不是就可以了吗?赵云的问题在于其非武将的属性,而且本身还具有很大争议(刘备从来就没重用过赵云)。

而马超属于新降,况且其旧部庞德又降曹,刘备对于马超是没有太多的信任感的。

而其他就真的再也找不到能够像曹 *** 手下张辽一样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了,不得不说这是刘备集团的一大短板。

还有一个误区,大家认为是关羽主动发起的对于曹仁的战争,而实际上则是曹仁奉曹 *** 命令,作为征南将军前来讨伐关羽。

关羽有两种选择,一是放弃外围防线固守南郡,等待刘备的支援;二是主动出击争取一举击溃曹仁的大军。

为什么没有选择固守而主动出击了呢?因为关羽知道自身攻强于守,而且自身的性格也不是那种固守待援的,所以选择了以攻为守。

但是关羽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守卫南郡等三地,而非要固执的北伐。

后来发生的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困曹仁于樊城,已经几乎达成了关羽的目标。

而此时张辽、徐晃第二批援军的到来,使得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发生了逆转,关羽已经无法取得正面反击的胜利,而吕蒙又趁机偷袭了武陵、零陵和南郡,所以关羽败退麦城。

从惨烈的麦城突围战,关羽突破至距离益州不超过20公里的临沮的时候,遭遇到了东吴潘璋部将马忠的埋伏,而被擒杀。

关羽失掉荆州,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刘备的战略重心转移至汉中,造成兵力分布的失衡,关羽守备兵力明显不足,即便关羽固守南郡,结局还是一样。

2.关羽的性格,刘备和诸葛亮是清楚的,所以东联东吴的具体实施,应该由西川大本营来完成,而不是关羽本人。

3.当刘备击溃曹 *** ,拿下汉中之时,应该迅速的做出决策,要么一鼓作气从汉中继续进攻长安,牵制住曹 *** 兵力,防止曹 *** 发动东线战事威胁荆州;要么就调动西川东线与荆州接壤的的兵力去增援关羽,因为谁都知道以曹 *** 睚眦必报的性格,是不会对丢掉汉中失去夏侯渊这样的事情无所动作的,而能够想到的报复方案,只能是荆州的关羽。

4.关羽唯一做错的就是,当水淹于禁的七军之后,就要及时的回防南郡,保持双方力量对比的均衡。

5.如果更加高明的做法是将南郡归还给孙权,关羽军队退防零陵和武陵两地,由吕蒙充当一线防御。

6.孙权在背后偷袭关羽的做法,还是比较被诟病的,因为小小的三郡,所换来的是孙刘联盟的解体,得眼前小利而忘记发展关键方向的失误。

不过对于荆州这块要地来讲,拿在别人手里就是相当于在自己家门口埋了颗定时炸d,孙权也需要一段地理缓冲区,而且还能遏制住刘备的发展,拿了荆州至少能让自己稳稳坐在老二的位置上,进可攻退可守,对于江东基业极为有利。

分析完关羽的“大意失荆州”,接下来再说说失去荆州对蜀汉有什么影响。

要说明这个问题,那就先从隆中对(草庐对)说起。

这个是诸葛亮提出来的属于战略层面的思想,也同时是在后世被封神的重要依据。

具体如何,我就不引用了,大家随随便便都能查到。

其实当时曹魏孙每个阵营里面都有一个战略性对论,一个是毛玠提出来的,一个是鲁肃提出来的,还有一个就是大家熟识的诸葛亮版,每个人对于长处,短处都有切实分析,可以说三个都是高手。

但是作为大家都熟识,并为后世推崇的诸葛亮版隆中对,其实在后世评价并不是很高。

比如《权书·项籍》涉及苏洵对草庐对的看法。

苏洵认为,诸葛亮只以关羽守荆州而以主力到西蜀建立根据地,很难实现两头兼顾的目的。

孔明以为有高山险隘相阻,就可以免于灭亡,而实际上西蜀之险,守不可出,出不可继,保证安然偏于一隅都很困难,以此为根据地图取中原就更不可能了。

苏洵还形象地举了一个例子:要成为富人,必须占据四通五达之都,收取天下之利。

而赚到一点小利,就藏在家里,天天守着,是求不失,不是求富,要是来了大盗,又怎么知道真的不会失去呢?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赞同苏洵的这一观点,并批注道,其始误于隆中对(原话引用),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

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不过,毛泽东也曾高度赞扬联孙抗曹的策论,因为跟当时情形极为相似,所以草庐对应该属于五五开。

这里需要再次强调一点,“大意失荆州”的荆州并不是现在湖北下辖的一个地级市,它在汉代为属十三州之一,包含着南阳郡、南郡、江夏郡、桂阳郡、武陵郡、零陵郡、长沙国等,可以说极其重要。

用隆中对里的原话就是‘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事实上荆州从来就没有完全落到过刘备手中,在经过赤壁之战以后荆州一分为三,北部四郡归了曹 *** ,东部三郡归孙权,西部三郡属刘备。

虽然荆州还有大部分在曹 *** 手中,但是还基本算是符合诸葛亮的战略思想的——稳住荆州以后再去占下益州。

这样如果要出兵的话,那么就能双管齐下,一条路去威胁洛阳,另一条路就直逼长安,而且主动权在蜀汉军手里,怎么佯攻,怎么主攻,可是说完全可以看诸葛亮的心情了。

这种打法对于曹 *** 来讲是非常难受的,因为一个涉及到国都许昌,另一个目标长安属于旧都,从政治意义上来讲都不容有失;从战略意义上来讲,两支兵就像两把尖刀狠狠地插进中原腹地,假如稳定好局势,必将连成一气,到时战线就直接推到曹 *** 的鼻子底下了,如果东吴再混进来的话,最后极有可能再打一遍“官渡之战”,但这次能不能胜还真就不好说了。

出于这些考虑,关羽水淹七军之后曹 *** 才会想着要迁都,就是再给做出一块战略纵深出来。

但荆州丢了。

对于蜀汉,或者干脆就是对于诸葛亮来说失去的不单单是一条进攻线路,更重要的是人口跟兵源。

大家都知道在魏蜀吴中,魏的人口最多,所以兵源也多,而蜀汉人口最少,兵源相对来讲也单薄。

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关羽在发动针对曹魏的襄樊之战时,大约带了3万精兵。

那么有理由推测,关羽至少会在荆州留下1万兵马来防御东吴。

由此,对于镇守荆州的关羽来说,大约共有4万—5万兵马。

而这个时候属于蜀汉的巅峰期,刘备在益州大约还有个10万兵马,这样总共是15万左右。

但关羽败仗,直接荆州的5万兵就算是没了;夷陵之战刘备又填了大约5万兵进去,一来二去,留给诸葛亮的满打满算也就5-6万兵,可以说镇守益州各部都捉襟见肘,根本不可能再做大运动。

所以,从刘备白帝城死后,一直到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间整整过了5年(223年-228年)。

这五年中诸葛亮平定云南,除了稳定大后方以外,也不无寻找兵源,充斥兵源之意。

终于,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里面诸葛亮大约凑够了6万人(6万人指的是能打仗的,后勤运送人员未与计算,都算进去大概是10万人)。

不论蜀汉军能不能从东吴镇守的荆州借到道,就说区区6万人根本就不足以支撑兵分两路。

所以,按照现在的研究表明,诸葛亮在做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已经偏离了隆中对里面的战略思想,他的进攻路线不再是剑指长安,而是改到了凉州,或者再顺手打下雍州西部。

可以说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的时机掌握的非常好,甚至有可能要超过预期值。

其实北伐的战略目的还是要从蜀地出来,这样才能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不然等让魏军整个截住出口,蜀汉就只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发展,用不了多久也会消亡。

但是由于街亭的失利,让这次北伐彻底无法进行下去。

不过,从战略来讲,凉州那边被裹挟来了几十万人还是不错的。

可是从人才角度来说,蜀汉第一次北伐直接,间接损失中层将令高达11人,而得到的不过就是一个姜维,其中得失实在是不好说了。

在现在看来,第一次北伐是诸葛亮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再后面的四次有的甚至都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对战,至于第五次北伐失败因素较多,但出武功还是出渭南,可以说也是受到关羽失荆州的影响。

所以失去了荆州,蜀汉就缺少了一个堂堂正正的出兵之地,还少了几十万人口,更把自己变成了“瓮中之鳖”,使得在人才凋零的情况下不得不一次次北伐,从而消耗掉大部分兵力。

雅贼文抄,迟来的回答,纯属心中的偏好。

首先我认为关羽并不是传统上人们认为的大意失荆州,赤壁之战后,荆襄九郡是被刘备、曹 *** 、孙权三家瓜分的,刘备夺取西川时因庞统中箭而死,只得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带领大队人马入川作战,只留下关羽镇守占据的荆州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其中南郡是刘备向东吴借的。

刘备得到西川后,将长沙、桂阳两郡还给了孙权(相当于还了南郡)。

这样的话荆州只有关羽一员大将镇守,要同时面对魏吴两大强敌,文官只有马良,武将只有关平,廖化,傅士仁,糜芳等少数人,无论是三个郡的地盘,还是仅有的文官武将与兵力都明显不够!关羽镇守荆州11年,对江陵,公安等城池进行了大规模的加固,易守难攻,同时沿江又修了很多烽火台以防东吴水路进攻,可以说在硬件设施上关羽做的非常到位!在刘备夺取西川与汉中后,曹魏军队士气低落,关羽此时出兵攻打曹仁镇守的襄樊是很好的时机,一旦攻下樊城将直接打通攻打曹魏腹地的通道,事实证明关羽击败曹仁围困樊城,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确实取得了军事上的巨大成功!不过樊城虽被围却攻不下,又俘虏曹魏3万兵马需要分兵看管,所以关羽被吕蒙装病迷惑中计,从荆州调兵支援前线!虽如此后方还是有足够兵力守城的,吕蒙背盟偷袭荆州,糜芳,傅士仁没有任何抵抗就投降东吴才是最致命的,如果糜芳,傅士仁能有曹仁一半的抵抗精神,依托江陵,公安的坚固城池守个两三天,关羽完全有时间回师救援,东吴很难夺取江陵与公安等地!再说刘备与诸葛亮,夺取西川与汉中后,刘备的势力一时盖过了曹魏与东吴,如果此时能派赵云,张飞,黄权等中的一人到荆州辅佐关羽镇守后方,也不至于惨败,要知道关羽要同时面对曹 *** ,孙权两个明君,曹仁,徐晃,于禁,吕蒙,陆逊等众多名将,独自一个大将,三个郡迟早会被魏或东吴吞并!所以在关羽备伐时,孙权贪得无厌背盟偷袭荆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因为糜芳是刘备的妻舅,傅士仁是老部下,这两个人没有任何抵抗就献城是谁也想不到的!因此,关羽不是大意失荆州,在刘备,诸葛亮没派得力干将守后方,曹魏,东吴合谋,糜芳,傅士仁献城的情况下,荆州必失!关羽失去荆州后对蜀汉是致命的打击,首先《隆中对》里从益州,荆州分两路大军伐魏的战略已经无法实现,后来诸葛亮屡出祁山无功而返,就是因为蜀弱又没有荆州兵策应而致!失去荆州三郡既是地盘损失,又失去关羽,关平,赵累等文臣武将,导致刘备先打东吴彝陵战败,短期内失去张飞,黄权等名将,军队兵员损失更大,重创蜀汉实力,成了魏,蜀,吴三方中最弱的一方,没有了一统天下的基本实力!关羽剧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0639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3
下一篇 2022-10-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