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是一个多义且有争议的概念。
第一,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这是现实主义术语的最根本的意义。
第二,广为人知的典型理论。
第三,历史性的要求。
现实主义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包含了各种现实主义者理论和观点借以产生、发展的一套假定的研究范式。
现实的理想主义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19世纪中期,法国掀起了一场艺术运动。
艺术家库尔贝是这场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在展出自己的作品时,忽略了作品的展标签,却把现实主义词深深的刻在了人们的心中。
从本质上来说,现实主义作品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观众重新思考现实,就像经验主义者和实证主义者一样,现实主义的艺术家们声称,只有那些当下的东西,人们亲眼目睹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因而现实主义艺术家关心的是人们亲身经历的日常生活,他们拒绝历史和虚构的主题。
库尔贝在1861年曾经说过类似的话,“我想要真实的诠释人们的风俗观念和面貌,创造一种属于我所生活时代的艺术,这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标。
绘画艺术的对象只存在于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之中,那些看不见或者不存在的抽象事物,不属于绘画的范畴,要想我画一个天使,必须先找一个天使给我看。
”为了表达对周围世界细心观察和真诚的感受,现实主义开始关心此前,认为毫无价值的东西,例如,无产阶级工人和农民等是他们主要描绘的对象,现实主义画家大量的描绘这些题材,就像是在绘制那些重大历史题材那样,满怀热情而崇敬的完成每一幅作品。
例如,现实主义艺术家库尔贝的作品《采石工》就向观众展现了农村苦力劳动者的工作瞬间。
《采石工》这件作品可谓顺应时代潮流,符合民众心声。
此外,库尔贝的另一件代表作,《奥尔南的葬礼》描绘的是荒凉山区举行了一个小型葬礼,参加葬礼的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小人物。
这些作品采用了通常使用的,用于表现重大题材的大尺幅,但描绘的人物形象却极其平民化。
他描绘的是一个小城镇的葬礼仪式,所有城镇的葬礼。
没有了浪漫主义的戏剧性风格,现实主义更关注的是人们当下的现实生活。
现实主义,原指一种提供记录的印象或者忠实“反映”真实生活方式的写作模式,往往与“理想主义”相对,后来形成了一种广义的文学理论思潮。
在文学与世界的关系上,现实主义继承了“摹仿说”的传统,强调文学对社会现实的依赖,进而要求文学对社会现实进行忠实的再现。
古希腊学者德谟克利特率先提出“艺术摩仿自然”,他论艺术起源时说“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摩仿禽兽”“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
“文学摹仿说”的奠基者是亚里士多德,他的《诗学》把摹仿说引入语言艺术(史诗和戏剧)。
摹仿说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摩仿或者展现现实世界的事物。
近代文论中出现了“镜子说”的文学再现观,它虽然并不排斥某种集中和概括,但核心思想是“文艺有如映射现实(自然)的一面镜子”作者要“如实地将这世界的真实面目摄入镜子。
”与镜子说相比,现实主义强调对社会现实的能动反映和再现,这种再现并不是直接或简单的复制,而是通过选材、描写和典型化等不同的方式来进行,它要求作家透过经过艺术处理的社会现实,来透视和展现出隐匿在其背后的深刻本质。
现实主义确立了“现象--本质”的观察范式。
现实主义的艺术真实,并非像镜子说那样追求原本和摹本的相符合,并非认为摩仿得越像就越真实,而是以思想内蕴的深度为准绳,要将作者的思想深度注入作品,反映出再现事物的内在本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